Blog Entry: 四年級部落格 ID: 240635

2006/11/21

一、二、三,到台灣

本文在新浪的網址  http://blog.sina.com.tw/grade4/article.php?pbgid=15096&entryid=240635
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
阿里山,種樹木,明年回大陸
民國40,50年代台灣童謠
鄧海珠 Debby Chen
1163 Valley Quail Circle, San Jose, CA 95120
408-268-1760, hijewel@gmail.com


印象中的懷舊, 是天橋把式、故都小吃、四大名旦、租界、轟炸、逃難、周璇白光的夜上海、月牙色短襖大褂等。只要這些東西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上, 而那些作者顯然都還活著的話, 那麼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可是這幾年來情況大大不同了。小時候媽媽的旗袍成為電視電影「考據」的對象, 光頭赤腳的小學同學放在「時光隧道」攝影專輯中, 年輕時愛聽的熱門歌曲成了「古典」搖滾樂, 以前田間常見的鋤頭、水車、斗笠、簑衣陳列在「農業博物館」中,天啊!還要再寫下去嗎?我老了!
當我發現四周環境有這種傾向時,我馬上警覺起來,就像任何人生已在「往下溜」的作家一樣,開始努力回想童年的點點滴滴。在歲月的長鏡頭裡,過往的一切都香醇、美好、意義非凡,甚至連第一次使用抽水馬桶這樣再平瑣不過的事,都可令人感動微笑,譬如:那如雷的水聲,那白色的漩渦,一下子就不見了的魔幻,以及不見了之後往那裡去的神秘 …諸如此類。總之,長江後浪推前浪,新思維、新作風、新故事要有人推動傳播,同樣的,舊思維、舊作風及舊故事,也要有人持續去回味。天下所有偉大或不那麼偉大的作品說穿了只有兩個字,「懷舊」,這麼一想,我就有十足的理由來寫這篇文章了。

照美國的說法,我是二次大戰後嬰兒潮的一員,照台灣的說法,我是威權時代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出生的醫院大門口,有英明領袖蔣總統的銅像,走廊上有英明領袖蔣總統的玉照。而我的父母來到台灣進而生下我,也是因為英明領袖蔣總統遇到了大壞蛋毛澤東,而後者趁前者不注意之時,「竊據」了大陸。
在談我之前,必須先談談我的父母。我的父親鄧先生是湖南大學土木系畢業的,民國三十五年來到台灣東北角的金瓜石,進入礦廠工作,成為台灣最早期的工程人員之一。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看看金礦已經被日本人採走了多少,如果還有剩的話,就繼續挖下去。他在金瓜石遇到幾位老鄉,待工作安定後,就想找位小姐談戀愛結婚。
第二年,女朋友還沒影子,就經歷了那件大事。
當時外省人是蠻佔優勢的,做主任、做主管,本省人都是建築工人,當時大家都不知道要發生二二八事變,所以相處得十分融洽。
民國三十六年一個寒冷的日子,鄧先生聽到一陣不尋常的喧鬧聲,正要出去看究竟時,卻見一名本省工人慌慌張張的跑來。
「不得了!不得了!二二八事件爆發了!」
爸爸台語不靈光,只聽得懂數目字。
「姆丟!姆丟!二二是四,不是八!」
「姆丟!姆丟!二二八事件,很厲害啦!我們給你們打喔!」
「你們給?我們打?」
「姆丟!姆丟!你們先給我們打,我們再給你們打,走啦!走啦!你不想他們給你打,小心他們把你捉起來,給你打!」
鄧先生就這樣糊里糊塗在一名善良的本省工人家裡躲了七天七夜,直到四十年後才搞清楚怎麼回事。
民國三十七年改換新台幣,鄧先生的月薪三萬元一下子縮水變成三百元。他想著,這樣成家就更難了。好在老天自有安排。
此時,一位任小姐在好友的鼓勵下由上海來到金瓜石,想在台灣完成未竟的學業。她從基隆搭乘小火車經過東北海岸,穿過許多山洞,從八尺門來到水湳洞。她面貌姣好,所以一下車就引起山上山下所有人的注意,所有的單身漢都奔相走告:「快來看,快來看,新來了一位內地小姐,臉上全是黑煙灰。」
鄧先生和任小姐經人介紹認識,兩人都是天涯淪落人,不久就成婚。婚禮在水湳洞的小電影院舉行,不消說,電影院牆上掛的,仍是英明領袖蔣總統的玉照。

我之來到人世,真的要謝謝蔣總統英明的領導,他將台灣建設成安居樂業的「自由復興基地」,「反共堡壘」,才有我們這一代平安的降生及成長。這個道理,許多人不明白,因為威權並不盡然一定醜惡腐敗,少數人的確受到摧殘,但是大多數人是未蒙其害,先蒙其利。儘管當年蔣總統是無可奈何地來到台灣,並非主動欣喜地前來台灣英明領導,但若他早早也垮了,台灣必然落入共產黨之手。兩千萬民眾的命運將改寫。
那時的家庭計劃口號是,有男有女,三個恰恰好,有女無男,一直生到老。我哥哥三歲時,我來到人世,四年後又添了一個弟弟,所以吾家生育計劃就叫停了。對門的徐媽媽就沒有那麼幸運,連生七個女兒,到第八個兒子才叫停,所以在金瓜石的育兒行列中,自以徐媽媽最壯觀:老大在左手,老二在右手,老三在背上,老四拉著媽媽的旗袍前擺,老五拉著媽媽的旗袍後擺,老六攀著媽媽提著菜籃的臂彎,老七躺在菜籃裡,老八躺在菜籃中的包心菜裡。
民國四十二年,台灣物資拮据,金瓜石山城更是如此,食方面,吃的要從基隆運過來,衣方面,穿的是美援物資,既是人道援助,大概也顧不得中國人的尺碼,所以鄧先生永遠穿著一件過長的土綠色夾克及一雙真正的「大」大頭鞋。我身上第一件舶來品,則是老美用過的麵粉袋。「那麵粉袋又大又吸水,做尿布正好。」媽媽在多年後跟我講古時這麼說,順便還講了一笑話:有人拿麵粉袋給孩子做尿布,這袋上是有字的—「中美合作」。
我們一家人住在日本人留下的宿舍裡。雙拼木造建築,沿著上山石階在兩旁譬地興建,背山面海,頗具詩意,夜晚坐在褟褟米上,更可欣賞夜歸的點點螢火。這樣的房子,五十年後,木質早已泛黑剝落,卻成為懷舊電視劇最愛用的場景。
行方面,有公車往返金瓜石和水湳洞之間,這金瓜石公車站淺淺的往山裡挖個洞,因為後面有山擋著,無法擴張翻新,那古老的樣子維持了四、五十年,近年才因金瓜石成了觀光景點而遷移。另外一天兩班小火車往返金瓜石和基隆。育方面,熱時下海洗澡,冷時去籃球場來一場天龍地虎爭鬥賽。樂方面:有一間電影院,沒有座位,自己要帶板凳去,一張票五角錢。單身漢則翻過雞籠山去九份,逛基山街,買幾包---煙,去昇平戲院看場黑白電影,入夜了,往酒館一鑽,買個小醉,聽個小曲。走唱小女孩淒淒唱著:
我君離開千里遠啊,
放阮孤單守家門,
抹吃抹睏腳手軟啊,
暝日思君心酸酸。

鄧先生萬萬沒有想到,他在台灣的工作,沒有將金瓜石打造成金山銀山,卻造就了一個「陰陽海」。先說這金瓜石,實在應該叫做「銅瓜石」,因為根本是開採銅礦嘛!金礦是副產品,至於怎麼個「副法」,就是所有報章雜誌上都說山裡藏金豐富,甚至五十年之後還有人絮絮叨叨的說個不停,但是誰也不知道這金脈倒底在哪裡。鄧先生工作單位稱為銅礦籌備處,日後才改名為金屬礦業公司,屬經濟部。鄧先生任土木工場主任,專門管廠房、宿舍營建及維修等。
銅礦在哪裡?一在石頭裡,一在地下水裡。如在石頭裡,就要打碎磨細,如在水裡,就要加廢鐵使純銅沉澱,但是不管用那一種方法,都會產生大量的五金廢水,這些廢水就由山上的大水管轟隆隆直沖到大海裡。鄧先生那時住的日本宿舍,就在這大水管旁,隔著木板牆整天就聽著水泥管內的交響樂,日日如此入夢,難怪鄧先生日後一聽到交響樂就想睡覺。
現在成為東北角觀光奇景的陰陽海,雖然鄧先生和他的同僚小有貢獻,廢水的確是往海裡倒,但是必然有其他原因使這廢水就此不動。現在觀光客到水湳洞,往左一看,偌大一塊水域,竟然一邊碧藍,一邊土黄,彼此絶然劃清界線,好像這海水是裝在兩個大玻璃箱內,即使來場大海嘯都無法把兩種顏色混一混。從水湳洞往山上看去,土黄古舊的煉銅廠早已關閉,等著報廢。路旁的山間小澗滴流流的淌著清泉,年輕學生著迷的和這樣的山間小澗攝影留念。那山泉是清澈的,但是在我眼中,那黃銅銅的舊影仍揮之不去。

水湳洞我出生的舊宅已荒蕪,只留一塊山壁可供辨認。牆倒了,雜草比人高,然而那上上下下的石階仍能領我在記憶中穿街走巷。媽媽告訴我,這是家的後院,那裡從前有個小池塘,池裡養了一隻小烏龜。這裡是伍媽媽家,那裡是蘇媽媽家。我四處取景,最喜歡的景緻是從斷垣中照那報廢的煉銅廠。
從廢宅中走出,來到一條彎道,這彎道從煉銅廠出來,經過我家門前,往山下去,媽媽說,你和哥哥小時,都喜歡站在這兒等爸爸回家。
爸爸呢?他在天上看著我們。




五十年後,金瓜石因觀光而繁榮,山下的水湳洞卻落敗,從斷垣望去,煉銅廠龐然矇矓



1969 懷生國小(空軍子弟小學)←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孤注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