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線再出發:一段踏實豐盈的生命旅程
許瓊華
一、緣起
民國八十三年,我通過了職場上最後一個階段的考試,告別了埋首書堆的辛苦歲月,突然發現每天在工作與家庭間忙碌不堪的自己,少了啃書的負擔,其實還是可以挪出一些些的空檔來好好利用的。在我開始思索下一個努力的目標時,正巧在報上看到生命線招募志工的廣告,想到自己在國中畢業後離開金門負笈台北求學,七年間數度遭遇困境,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才得以安然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驗。這份恩情我一直銘記心中,當下便決定,希望能在往後的日子裡,以報恩回饋的心,善用時間從事公益活動。於是,生命線成為了我接觸志願服務工作的試金石。沒想到,進入生命線,我的人生從此大大地改變。
二、與諮商輔導工作的「第三類接觸」
在生命線受訓期間,開始接觸基本的諮商輔導概念,發現了這個領域的豐富多彩和實用,對於這門學問產生了莫大的興趣。雖然在修習教育學分時,也曾稍稍涉獵到一點心理學的皮毛,但當我認真投入後,才真正清楚自己的不足,也找到努力的方向。除了大量閱讀書籍、聆聽講座,我也經常向資深的同工請教,透過討論、分享和相互鼓勵,在認知上慢慢建構出諮商輔導的章法,在情意上也更堅定為他人服務的信念。
從「學」與「做」中,漸漸地體悟到,原來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應該被珍視、被尊重;原來我們所篤信的價值不一定是普世的、人人都應該要接受的價值;原來事事都有許多面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判斷;原來懂得求助不是懦弱,而是極其寶貴的、真正的勇氣…….。
這些新觀念帶給我很大的衝擊,也引發我深刻的省思。不僅在服務案主時隨時自我警惕,切勿「好為人師」,硬將自己的思維框架套用到案主的身上;更將這些信念帶回家庭生活中奉行實踐,嘗試用尊重、同理、包容和接納的態度,重新看待家中的每一個成員,看見了他們許多一直被我忽視、否定的生命能量,也看見自己狹隘的視框。在不斷的「破」與不斷的「立」之間,四十歲以後的我,磨掉了大部份的傲氣、銳氣和霸氣,取而代之的是謙卑、柔軟和歡喜自在。
三、重新認識自己
最重要而意外的收穫是:這個過程開啟我封閉了將近四十年的「自我關照」的大門,帶領我重新去認識那個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我開始學習跟自己的內在對話,學習瞭解、檢視、澄清自己的核心價值,學習質疑一向信守不渝,將自己捆手綁腳的許多「應該」、「必須」和「不可以」的合理性,學習不帶罪惡感地把「關心自己的需求」在對他人的眾多的照顧責任中,奮力擠出一個位置,並且逐漸將其順位往前推移。我發現這樣的調整和改變,激發出我更多的生命能量,讓我更懂得怎麼去愛、去給予、去奉獻;或者,去拒絕、去放下。
而這種完全不同於既往的思考模式,也引導我跳脫舊有的視框,對陷於危機中的親子關係與歷史悠久的婆媳問題獲得全新的觀點。不但鼓起了誠實面對的勇氣,也找到了積極處理的方法。當我重新擁抱那兩顆飽經偏差母職傷害的小心靈,才理解之前那個專橫、焦慮的母親做了多少「以愛之名」卻傷人甚深的言行;當我能發自內心去同理、接納半生顛沛流離,嘗盡艱辛,對這個世界充滿怨懟與憤懣的婆婆,才醒悟十多年來自囚於「嗔、癡」的困境,從來不曾真正作過自己的主人!經過這一記記的當頭棒喝,我一直被禁錮的心靈終於得到解放,整個人生從此走向豁然開朗。
於是,所有曾經發生的事件都有了意義和價值,過往的雲煙全都成為豐富我生命故事的素材,歡喜感恩完全取代了悲苦怨嘆。別人或許難以想像會有這樣戲劇性的轉折,但這就是我真實的人生體驗。
四、學習與成長
在生命線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太多太多的貴人,每一位夥伴的身上,都蘊藏著許多令人羨慕歡喜的美好特質,我從與他們相處的經驗中不斷得到啟發,他們也從不吝惜給我指導、支持和鼓勵。每當碰到生命中的難題,總是可以在這個團體中找到力量。這裡沒有你爭我奪,沒有利害衝突,大家都是抱著奉獻的心在這裡服務。我常常會不由自主的發出讚嘆:「天啊!是什麼樣的福分,讓我有這份善緣遇見這麼棒的一群人!」只要想到這些可敬可愛的夥伴們,我的心中便充滿歡喜,這種幸福的感覺,真的很難用言語來形容。我非常珍惜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也期望自己有能力帶給大家溫暖。
在生命線服務將近二十年來,我聽盡了人世間的悲苦無奈,也看見在困境中依然奮力前行令人讚歎的生命能量。除了更懂得知足惜福之外,也往往能從案主身上看到許多似曾相識的盲點,無形中增進了對自己的瞭解,給我動力去理出了一些煩憂的源頭,然後一一加以檢視、處理、釋放。慢慢地能分辨出到底什麼該提起,什麼該放下,哪些該記得,哪些須忘懷,理路終於漸漸明晰。於是,生命的歷程越來越踏實豐盈,生活的腳步則越來越輕鬆自在。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生命體驗,所以生命線志工最常分享的共同感受就是:原來一心一意要幫助別人,沒想到獲益最多的卻是自己!
五、開啟生命的另一扇門
12年前,當發現健康亮起紅燈時,「把時間留給自己」、「做自己覺得最有意義的事」和「簡單過生活」這三個單純的想望,讓我在同事惋惜和挽留聲中,堅定地放棄中華電信安定豐厚的薪資,毅然退出職場,將往後的生活型態做了全新的規劃。一方面努力學習「愛自己」,狠很地「戒掉」對「效率」、「完美」、「競爭」的執著,嘗試「慢活」、「簡單」、「隨性」的生活型態;另一方面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志願工作,除了接聽求助電話,函覆以信件或電子郵件諮詢的案件,同時擔任志工督導,協助中心帶領、訓練新進志工,期望能讓更多有心人找到生命中的加油站,也充實我們志願工作的服務陣容。
為了提昇服務的知能,在「學,然後知不足」的激勵之下,我萌生了投考研究所進修的意念,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經過一番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最貼近我理想的努力目標。兩年多的苦讀、靜思,幸運考上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以半百之年,和一群年輕的孩子們一起在家庭教育和諮商輔導的領域中求精進。這群孩子們的認真、上進以及踏實的「做學問」態度讓我非常感動,同學之間所展現的深厚情誼更使我成為大家的「忘年之交」,在這兩年多來的同窗共讀歲月,電腦不靈光,腦筋不輪轉的我,經常沉浸在一雙雙溫暖的手送上關心與協助的歡喜感恩之中。他們總是在我「卡住」的時候像天使般地降臨到身邊,幾個簡單的動作,一個關懷的眼神,化解我許多的困惑和難題。在這裡,我又再度重溫學生時代的美夢,在老師身教言教的引領下進入「家庭教育」與「諮商」的知識殿堂,也再度感受同學之間無以倫比的真摯情誼。這一段日子,是我生命中最豐富踏實的「黃金歲月」,最歡喜感恩的「美好時光」。
最近這七、八年來,許多美好的因緣,成就我將服務的觸角擴展到學校(擔任認輔老師)、監獄(台南監獄、嘉義監獄、高雄女監做個輔或帶領家庭教育團體)、台南地檢署(擔任榮譽觀護人,服務對象是被判緩刑或得到假釋的受保護管束者)、台南少年觀護所。在少年觀護所帶領「子職教育」團體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由一開始的戰戰兢兢到現在的安心自在;由害怕、排斥的心態轉化成發自內心的尊重、珍惜。漸漸瞭解,每一個孩子都帶著他獨特的生命故事來到這裡,不管原生家庭是貧是富、是完整或離散,為了追尋那失落的一角,迷茫了,慌亂了。站在講台上,我們眼中全都是一些渴望愛,期待賞識,辛苦摸索著人生方向的迷途羔羊,都是值得我們關心和引導的未來主人翁。我們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不帶偏見,不貼標籤,用鼓勵代替責備,以討論、分享來交流生活經驗。當原本冷漠、抗拒的僵硬線條柔和了,下撇的嘴角微微上揚了,孩子們用表情的變化給了我們最真實的回饋,用書寫的資料展現和我們交心的誠意,透過兩週一次的團體活動,期待這股「愛」的力量能不斷地引領他們成長茁壯。這段過程讓我深深體悟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唯有實踐才能讓「知識」轉化為「力量」。我會加倍努力,希望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奉行,扎實我的理論基礎,強化我的服務知能,擴展我的服務層面,這就是我當前最重要的人生目標。
我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我願意努力厚實生命的深度。感謝志願工作為我的生命開啟另一扇門,給我的人生增添無限多的可能!
(本文曾刊登於2013.6.1金門日報鄉訊版)
2014.12.07. 張歐正德及蘇韻青夫婦倆在陽明大學禮堂雙鶴表揚會的演講(64分鐘)
http://youtu.be/St8B42W60H0
1979台大商學系旅遊行程
日期:2015年10月18日(日)→10月24日(六) 7天6夜
地點:台北→苗栗→彰化→台南→高雄→台東→花蓮→台北
http://www.4thgrader.net/vault/files/20151018NTUBA79Itinerary.doc
2015, 01, 31
(點小圖變大圖﹐再點右下角變全螢幕)
2015, 10, 17 蘇杭小館
國貿組
郭台生、陳秋惠、車 利夫婦、林素芬、茍嘉陵、杜愛葆、巫雪敏、王寸久、欒大瑜、魏秋瑞、胡夕嘉、張景平、曾清傳、周大維、舒琳琳、洪能仕、王正萍、李天佑夫婦、李 莉、娥舟文茂、陳植東夫婦、金英澤、陳宣全、王台衡、羊憶蓉、劉瑞璋、蔣莉君夫婦
(點小圖變大圖﹐再點右下角變全螢幕)
2015, 10, 17 蘇杭小館
工管組
楊浴復、鄭榮森、王瓊芝、楊美齡、壽明蕙、唐淑琪、洪嘉徽(洪淑麗)夫婦、周露露、張春媛、張介文、周翠蓮、俞懿範、黃光曾、劉玉山、沈中楫、蔡鴻坤、羅威恩夫婦、張方立夫婦、李志均、陳道明
(點小圖變大圖﹐再點右下角變全螢幕)
2015, 10, 17 蘇杭小館
會計組
謝國松、郭承裕夫婦及小帥(整場都在睡,可能被爸媽下了藥)、林秀華、朱翠碧、張鴻基、方慧君夫婦、馬濟華夫婦、陳雲紋、李春香、鄭碧雲夫婦、張芳儀、林嬋娟、吳貞貞、江偉源、林 莉、林麗珠
(點小圖變大圖﹐再點右下角變全螢幕)
2015, 10, 17 蘇杭小館
銀行組
徐信群、許瓊華、儲 蔚、嚴允寧、張立荃夫婦、謝麗美、何宗華、資振美、于艾倫、林菱莉
各位同學,大家好,
(點小圖變大圖﹐再點右下角變全螢幕)
2016, 01, 10 員外食堂
蔣皓傑、郭台生、徐信群、郭承裕、羅威恩、張景平、林象新、馬濟華、張鴻基
林 莉、儲 蔚、張介文、方慧君、王寸久、魏秋瑞、曾清傳
葉淳平:攝影
郭哲昂:專注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