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人懷舊情
序 - 此情可待成追憶
孫嘉蒞(建中17 班,1974 年)12/19/04
編通訊錄已難,編畢業三十年後之通訊錄更難,編畢業三十年全球通訊錄尤
難,編畢業三十年全球通訊錄,外加三十年前之點點滴滴最難。昔日的同窗好
友,如今分散於五洲六洋,平時見面實屬不易,如今有了初版通訊錄,有了電
話,加上e-mail,雖屬斷簡殘篇,畢竟是蒐羅匪易,讓斷了線的風箏,一個一
個的又先後拉了回來,瀉灑在地上的水銀,又能夠再次地凝聚在一起,林莉之
功盛矣。
在戴上老花眼鏡,鬢角已有些許灰白,而感慨甚矣吾衰之際,欣聞林莉熱心地
開闢「千里尋人懷舊情」這個溫馨的單元,將大夥昔日的點點滴滴集結串聯,
讓我們早已塵封消失的記憶,又再度地活現起來。這些點滴舊憶或許和當年實
情略有出入,但是暇不掩瑜,回憶往事,只要大本不逾閑,小節出入則可也。
又莫嫌事小遂隱而不發,事實上,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零零碎碎的拉扯,婆
婆媽媽的道來,家常中更見真情;雞毛蒜皮式的敘述,東鱗西爪式的剪貼,字
裏行間夾雜著大小人物的姓名,這種文章可能是報章雜誌的退稿,但是在這塊
園地裏,這些可真是個寶啊!
「千里尋人懷舊情」單元就像是一塊畫布,林莉已經拋磚引玉起了個頭,接下
來讓我們一起拾起畫筆,來彩繪我們的人生吧。無論是往事或是近況,都是值
得和大家分享的,期望其他人能隨興加入,你一筆、我一嘴的提問和補充說明,
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集體創作嗎?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回首來時路,在三十
年後的今天,輕輕地探問舊識,身體可好?家庭可好?事業順利嗎?得知有病
歿者則不勝唏噓,聽聞有功成名者,則歡喜讚嘆,並深感與有榮焉。
我們何其有幸,能或耳聞或躬逢當年建中17班、18班,北一女公班、良班,或
跨班、或跨校、或跨屆之風雲際會,如今則又是跨國,又是跨海,王勃詩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旨哉斯言,這世界看似很大,其實卻是很小的,
仔細探究下去,就會發現竟然有許多的共同存在你我之間。歷史長河的奔騰是
我們每一個如原子、分子般,互相觸碰的結果,人生相逢自是有緣,莫嘆此情
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不回的是時間,能把握的是現在,我不禁要
試問我自己,三十年後,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來回憶今天呢?
本文 - 千里尋人懷舊情
源自琦君“千里懷人月在峰”
林
莉(北一女書班,1975 年)08/31/05
古人所說的人生中四大樂事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與久旱
逢甘霖。我自認並沒有四項都俱全,別的不說,當年考上北一女、進臺大,接
著又取得會計師資格,將這些小金榜都加到一塊,還是遠不及古時候所謂的三
甲進士的金榜,不過話說回來,也還好是生在現代,否則以一個女兒身,在古
代是什麼金榜資格都談不上的。
這一年來,體驗到了另一種版本的四大樂事:母校慶生宴、上網尋人時、半百
憶故知、久別逢舊鄰。2004 年的暑假,對我、對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個值得回憶
的暑假,今後也將有更多人的未來會因為這個暑假而有所不同。去年的夏天,
在參加了自己大學二十五年的同學會以及哥哥建中三十年的高中同學會之
後,我就經常回憶著當年在復興中小學和北一女的那些日子以及昔日的同學
們。追憶與思念很快地就化為行動,一場「懷舊尋人」的工作也因此展開,那
些令我懷念的人、事、物就是這項工作的推手,而妳(你)很可能也是那遙遠的
故事裏的一份子。
1.
遙遠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赤手空拳、孑然一身地於民國38
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父親林炳錚原就讀台大經濟系,與母親、林立鑫、
陳贊文(夫人是師大英語系陳秀英教授)等一群福州學生結拜為兄妹,後因代
同學考試而被迫轉學到師大英語系,其間他的努力與才華深受梁實秋教授的賞
識與提拔,而在畢業後留校任教,並與高我一屆復興學長楊世平的父親楊景邁
教授同事多年,直到退休。母親台大商學系畢業(大學時財政學老師周玉津教
授同時教過我母親和我),進入公路局擔任公務員直到退休。民國44 年9 月,
我家老大林益01 出生。念幼稚園時,父母聽說婦聯會辦的復興很好,就讓哥
哥去念,從此後面的三個妹妹(林莉02、林珊03、林姒04)都亦步亦趨地進
入復興就讀。
(a) 一片聯考聲,初中知多少
貴族學校乎?
九年國民教育在1968 年開始實施,初中入學聯考也從此被取消,復興初中因
此成立(當年好些中學也是因應九年國教而成立,例如私立靜心初中、弘道、
成淵、介壽國中,至於螢橋國中則是專門容納無法分發到古亭或金華的女生,
我們那一屆,也是他們的第二屆,只有巫雪敏一人考上北一女日間部,三年後
並以總成績最高分自北一女畢業,第二、三名分別為胡夕嘉及李怡修。),由
於是第一年招收學生,口碑尚未建立,包括哥哥在內的復興小學應屆畢業生,
有不少男生畢業後就考入再興初中男生部(我還記得再興初中招生考試,連續
三年的最高分都來自復興,分別是宋強、林益、孫春在。),女生則考入再興
初中女生部或衛理女中。據孫春在說,當年一進再興第一堂課就是選班長,老
師問:「做過班長的請舉手!」,大家都把手舉起來。老師再問:「當過模範生
的請舉手!」,大家手還是不放下。老師只好說:「那得過市長獎的請舉手!」,
才順利選出班長。在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前,台北市初中聯考的第一志願是大
同國中及市立女中(金華女中的前身)。九年國教實施後,小學畢業生依居住
地就近分發。私立初中則以兩梯次招生,先是對內考試篩選小學直升的學生(約
取其小學畢業生之二分之一。哥哥那屆再興小學直升考試最高分是陳立德,我
這屆復興小學直升考試最高分則是李為平,後來也去了再興初中就讀。),剩
下來的名額再以對外考試來招收其他小學成績優良的學生。再興初中的學生,
除了來自再興小學直升的,其他最大的比例是來自復小畢業生;而復興初中的
學生除了直升的,多半來自於女師附小、國語實小、空軍子弟小學(懷生的前
身);大華、靜心、光仁的學生多來自內部的直升。衛理沒有小學,又是純女
校,因此深得家長們之喜愛,因此招收不少復興、再興、靜心、大華的畢業女
同學。
在我們那個年代,家長對子女升學的重視高於一切,所投下的心血與金錢往往
相當可觀。當年復興、再興、靜心、大華、光仁、衛理等私立學校的特色就是
以入學考試篩選學生、少班菁英制、學雜費則遠高於公立的國中。「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殷切,讓很多家長只要環境許可,寧可節衣縮食,卻在比較昂貴
的學費支出上毫不猶豫。儘管高升學率是私立學校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昂貴的
學費卻使得來自政商家庭的比例日漸增加,政商色彩的突顯也使得私立學校被
定型為現代的貴族學校
── 是達官、貴人、有錢人子弟念的學校。在我們那
個年代,私立學校本身其實是很單純的,同學們對他人的家庭背景並無什麼概
念,彼此之間的相處也無差別待遇,而老師們也將「為人師表」與「作育英才」
視為一項崇高的職業,教書時但求兢兢業業,學校當局更是全心全意地想辦好
德、智、體、群全方位的教育,高升學率是同學之間彼此相處融洽,朝夕相濡
以沫,互相激勵與學習下的自然產物。
國中由於學生程度的參差不齊,考上北一女的幾乎都是來自各校資優班,我們
那屆,國中考上北一女最多的是金華女中(後來改為金華國中,升學率一直名
列前茅。),接下來是長安女中與古亭女中。另一方面,由於入學時已事先經
過篩選,整個私立初中就像是一個大型國中資優班,或是還要更好,當年我們
復興初中那屆信班曾締造58 位畢業生,53
位考上建中,2 位師大附中,3 位成
功高中(其中2 位又考上再興高中,最後只有一位就讀成功中學)之驚人成績,
而我們下一屆僅有的兩班女生80 人,其中只有9
位就讀中山及5 位景美,其
他66 位都考上北一女。再興女中因無高中可直升,當年更以168
位畢業生中
149 位考上北一女之佳績勇冠私校。
住校制度
衛理學生三年都住校,再興則是規定初三一律住校,這使得同學日夜相處,情
同姊妹,感情好到甚至會為了義氣、挺同學,全班聯合與學校抗爭,當年衛理
的大姊頭就是張立美,一呼百應。我因為三輪車坐多了,非常嚮往住校,偏偏
再興與衛理同一天舉行招生考試,因此選擇了衛理,居然落榜(無獨有偶,33
年後才知道,同屆台大外文系有一位同學和我一樣,選衛理棄再興,也名落孫
山,後來進了聖心),多年來一直百思不解自己怎麼可能會考不上衛理,當時
既沒生病,也沒失常,甚至完全不覺得考得不理想,但就是榜上無名。現在才
領悟到,很可能是老天為了今日任務所作的佈局,自己與復興初中同學有更多
的緣份未了。至於和衛理同學的緣分,上天自有安排其他途徑銜接。而且後來
證明,我的個性也比較適合念男女合校的復興。
「初中住校」讓十二、三歲的孩子提早脫離父母的照顧而獨立生活,對大多數
在台北市長大的學生來說,相信這種經驗是未曾有過的,在當年也只有衞理、
聖心、再興和光仁有此制度。與其說住校是獨立,不如說是半獨立來的比較恰
當,別的不說,初中孩子那想要花時間去洗衣服,因此一到周末,大家就把整
袋的髒衣服帶回家洗。住校有住校的樂趣,當年我就常聽讀再興的哥哥談起住
校的趣事,有一天哥哥還帶回學校的名菜-馬鈴薯丁炒肉末,讓媽媽也學著燒
給我們幾個妹妹吃,那道菜在1980 年我出國留學之後,成為頗受同學朋友們
歡迎的potluck 菜餚之一。住校讓大家在侷限空間裡活動,朝夕相處下自然容
易培養出感情,清大是最好的例子。據說當年全清大只有103 位女生,全校也
只有八個系,男女生四年全部住校,女孩子幾乎沒有向外發展的機會,這也是
為什麽清大造就了非常多對佳偶,如陳筱宇/蔡宗國、劉麗慧/但漢曙,以及周
晶如/蕭正平。
有口皆碑的再興初中
再興高中於1970 年成立,與復興初中剛成立時有相同的窘境,口碑尚未建立,
家長學生都沒信心,致使再興朱秀榮校長未能挽留成績好的學生。所以國中第
一屆的畢業生,許多三年後又經過高中聯考的洗禮,回到建中、北一女,繼續
做同學。那段期間適逢再興中學男生部從和平東路建國南路口,即現在是文化
大學推廣部的舊址,搬到木柵馬明潭(林益初一時仍在和平東路上課,初二才
搬到馬明潭。),女生部則在內湖,因為地緣的距離使二部雖共用校名卻毫不
相干,唯一能讓他們覺得有同學情感的,只能靠那些小學(或是再興或是復興)
時曾是同學的潛在情誼來維繫。朱秀榮校長當年全力扶持男生部,用獎學金及
免學費各種方式,強力慰留成績優良的畢業生直升再興高中。因此我們許多小
學同學,直到大專聯考後,才有機會再同校。同時期,衛理女中也有高中部,
因此有部份女生就一直留在衛理的體系裡,直到大學時期才有機會再做一次同
學。再興女生部由於沒有高中,升學成績比男生部更輝煌,當年私中考進北一
女的,也是以再興女中的勢力最為龐大,再興女中在高中時也依然是出類拔
萃,在我那屆北一女的樂隊裡就有許多的再興校友,反觀我們這屆復興校友,
卻只有王文寧和張意加入樂隊。再興女生部後來將當時在校生全部送回木柵校
區新成立的女生部,另外在原址就原師資成立一所新的高中,叫達人女中(我
們常開玩笑一定是書班的葉達仁當年在再興表現太好了,所以以她為名。),
自此再興男女生部才合而為一。
勵精圖治的復興中學
我這屆(國中第二屆),再興初中男、女生部及衛理女中仍是吸納復興小學應
屆畢業生的三大本營,此一現象一直到三、五年後,復興初中畢業生在高中聯
考創下亮麗的入學成績才結束。復興初中在前五年的勵精圖治下,建立起高升
學率的口碑,復中在這期間曾經創造出第二屆畢業生宋嗣祥(名作家疏影、宋
晶宜的弟弟)、第四屆白培霖分別為1975 年及1977 年大專聯考甲組榜首,第
三屆林立為1973 台北市高中聯考榜首。勵精圖治的結果,終於讓復中得以與
復小銜接,也使家長們能放心地讓復小畢業生直升復中,也結束楚材晉用的歷
史現象。在這之後,雖然還有復小學生考進再興、衛理,則多半是著眼於三年
後可直升高中,希望少一次升學壓力。至於大華(大華和復興的淵源其實很深,
係由復興小學首任校長方志平,於1962 年所創設,在1968
九年國教實施以前,
確實吸收了不少復小畢業生。後期從台北的吳興街搬到楊梅,就徹底地與台北
私校圈脫節了。)、光仁(最有名的就是音樂資優班,因為訴求特殊,有進入
障礙。)、靜心(在景美,很袖珍,小學初中各僅三班,初中多數是小學直升,
我們那時是二班男生一班女生,畢業生僅120 人,曾幾何時,到王文華時已是
男女合班。)、及人(小學和初中均和復興於同一年成立,所以二校小學中學
對應屆數均相同,初中能力分班,資優班居然是男女合班,創私校之舉,小學
四個班,初中五個班,畢業人數介於靜心與再興中間,與再興、光仁、衛理相
同,也有高中)雖然都是非常優秀的私立初中,卻鮮少招收到復興小學的畢業
生,聖心(僅二班,畢業生不到90 人)就更少了,延平更是沒有過。
復興初中的勵精圖治,也可從導正英語發音一事窺豹之一斑,當年創校時,校
方特別情商師大英語研究所的林瑜鏗教授來復中教導初一學生的發音,她把大
家當大學生對待,上課時人手一把鏡子,張著大大的嘴,觀察自己的喉嚨,偶
一失神、打馬虎眼,一顆粉筆就筆直地朝張開的嘴飛來,當時學校所有英文老
師都是林教授在師大英語系的學生,我們只能算是徒孫,上課時戒慎恐懼,所
有復中畢業生都要過她這關,她也是同時教過我父親(在師大英語系)和我的
老師。
復興家庭
復興小學、中學,因地理位置好而可設立較多的班級(至少有6 班,再興小學
當時只有3 班,初中男生、女生部亦各僅3
班。)、因此畢業生人數多、在明
星高中的勢力也相對的龐大,聲譽鵲起的結果是,家長樂意讓小孩們一個接著
一個地進入復興就讀,也因此創造出了許多復興家庭。常常是一家三、四個小
孩都是復興畢業生,而且又有許多家庭裡的兄弟姊妹和其他家庭的兄弟姊妹互
為同學,關係緊纏到解不開。也因為高中聯考進入前三志願的比率極高,蔡明
忠和龔天行因此朝夕相處了黄金純真的12 年(小學6
年、初中3 年、高中3
年),而和班陶馥蘭和樂班閻初更延續到台大,一共同學了16 年,蔡明興和龐
厚元則是破紀錄的一路從復小、復中、建中、台大、到NYU,前後一共同學了
18 年。這種現象在國小國中這邊較少發生,所知道少數的例子是我同屆的北一
女書班的林秋琴和仁班戚雯英,一路同學從女師附小、金華女中、北一女、到
台大。無獨有偶,我們在南海路的友校,也有孫嘉蒞與關聖意,一路從國語實
小、南門國中、建中、到台大,多年同學之間的深厚感情,也著實令人羨慕。
另外還有一種緣分,就是以前兄弟姊妹眾多,往往二個家庭各自有三位以上兄
弟姊妹分別同班,如建中的張潤文與北一女的林秋琴,以及建中的林益與北一
女的璩榮珍。
用心良苦的梅花座
復興中學第一屆還曾經在初一升初二的暑假,率先成立了一班男女合班的實驗
班,但是只實行了月餘就結束了。上課時男生坐一半邊,女生則坐另一半邊。
當時靳蓉與蔡明忠都坐第一排,座位相鄰,老師講得興起,口沫橫飛之際,蔡
明忠就側過頭和靳蓉說:「下次要帶雨傘來上學!」,讓好學生的靳蓉又想笑又
要維持正經。第二屆的學生則是在畢業前,6 班男生2
班女生混坐,搭乘遊覽
車一路遊玩台中、彰化、台南、高雄,舉行長達一周之畢業旅行,開當時風氣
之先河。當年的小學及初中,老師很喜歡用梅花座方式,將調皮愛說話的同學
安排在好學生中間,希望能收潛移默化之效,再興李簡美就因此被安排在羊憶
蓉及鍾毓瑾中間,結果造就了羊憶蓉的愛講話及愛聽西洋歌曲。無獨有偶,復
中被同學視為大哥、保護神的曾文毅亦以大塊頭的個兒坐在第一排進門第一個
位子,就近看管。30 多年後的今天,同學們也很能心領神會老師當年煞費苦心
的安排,在回憶起多年的交情時發現,竟然有很多是因當年的座位安排使然,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培養出同學們深厚的友情。
書本之外的世界
私校與公立學校有一點很不一樣,就是校園很小。所以小學時最普遍的運動就
是男女混合土風舞及躲避球。平常在課業上高人一等的或是長字級專管男生的
女生,到了球場就全都矮了一截,在場內不是抱頭鼠竄、任人宰割,就是被球
砸個正著,尤其是碰巧砸到頭,球彈得老遠,真是狼狽極了!遇到周求德、盧
慶聖、羅曉餘等的快速三角傳球,場內女生更是疲於奔命,常常寧可早早被砸
出場,結束痛苦的閃躲。換到了外圍,不是攻擊無力,就是頻頻上演大漏接,
讓那些男隊友恨不得把我們都開除,要想寄望那些情竇未開的小男生能憐香惜
玉,簡直就是在作夢!難怪李慶安擔任立委後強力反對這種具性別岐視的運
動。偶爾有一、二位反應快、臂力足的女生反攻得逞,如傅曉薇、周復芳、童
蓓蒂,簡直就是我們的民族救星、女性之光。後來也領悟到男女混打的躲避球
只有小學生可以玩,因為那時女孩子發育快,體型還有可能與男生相抗衡。上
了初中,不要說先天差距太大,就算真打,男生也砸不下手。如果想不開,真
的砸了女生,那絕對吃不完兜著走,這輩子只能靠相親才能找到老婆。
「土風舞」是除非下雨,每天都要跳的運動。每班男女生各一排,按高矮配舞
伴,由於每班都是男多於女,因此高個兒男生就會在隊尾補女生之不足,輪到
男生和男生跳,這下子肆無忌憚,什麼搞笑的動作都會秀出來。男女配對跳時,
男生總把老師的話當聖旨,中規中矩的要牽女生的手,女生則是只伸出一隻手
指讓對方牽,有時還懸空輕觸就算。36 年後重逢,我們班嬌小的熊皓與大個兒
李鵬遠的一番對話,最能道出男女之別。熊皓說:「我們以前好羨慕你們後面
高個子的男生,都可以和男生跳(舞)!」,李鵬遠則回說:「我們才羨慕前面
那些矮個子的男生呢,永遠都可以和女生跳(舞)!」
「擠油渣」則是男生專屬消耗過剩精力的遊戲。下雨天,利用兩節課中間短短
的十分鐘,一群男生在走廊的角落無處可去,於是大家就會玩擠油渣,你擠我,
我擠你,擠來擠去,在陰霾的氛圍中擠出了歡笑。當天氣晴朗時,男生有時就
會齊聚在操場玩「騎馬打仗」,作馬的通常都是重量級同學如于大奎,負重耐
勞,率軍直攻敵營。
三輪車之戀
那時的復興小學有很多同學住在光武新村,近到就直接走路上學,其他住的較
遠的同學可就無法如此地安步當車。當年還沒有計程車,校車是比較富裕的人
家小孩搭乘的。在我心中,它有特權,因為坐校車遲到不用在教室後面罰站。
對於我們這些住在師大附近浦城街、雲和街、金門街的學生,還好當年有一種
交通工具「三輪車」,否則根本無法越區就讀,幾家小孩合包一輛,上學時沿
途接、放學時則沿途送,三個人坐在位子上,另外三個人則坐對面的架子上,
一路上小身子跟著架子晃來晃去,煞是有趣(義班的沈冬,雖然念大華,卻是
我小一時三輪車的共乘友伴,41 年後因籌劃北一女畢業30
年重聚,得以話說
當年,份外興奮。)。下雨時則六人一起全擠在帆布蓬裡,透過透明塑膠布的
窗口,窺視老李把車踩到哪兒了。假日我們也坐著三輪車去寶宮、明星戲院看
于素秋、蕭芳芳和陳寶珠主演的怪力亂神武俠電影,看電影是小時候最大的娛
樂。
後來,計程車雖然取代了人力的三輪車,它卻還是只有跟爸媽一起看電影時,
才偶爾可以奢侈一下的交通工具。這個觀念始終深植我心,如今我已有私家車
代步,卻仍嚴禁兒女任意搭乘計程車。上初中時我已學會搭公車,於是又開啟
了另一階段的乘車經歷。大妹剛入學時,已無三輪車,只得就近念新民小學,
直到五年級時才與同班四年的葉乃裳一起轉學到復興,從此也加入了公車族。
臨時演員
印象中小學二、三年級時才有黑白電視,節目不多,只記得群星會、晶晶及紅
葉少棒。電影不是國聯、邵氏,就是中影出品的。當時龔天行的父親龔弘先生
是中影的總經理,中影正在拍攝一部由武家麒、王莫愁、謝玲玲主演的「双歸
燕」,需要一些臨時演員飾演童星謝玲玲的同學。我們四年仁班因為守秩序錦
標多,雀屏中選,全班同學不是在一幕謝玲玲放學時下著傾盆大雨的場景中扮
演路人甲乙丙,就是在一幕謝玲玲生日party 上,乖乖地圍著生日蛋糕,坐在
那扮演同學ABC,也因此知道電影中的雨都是消防車在旁猛灑水的結果。1994
年在台北,曾經向中影情商,借調「双歸燕」出來放映,孫蕊華、曹怡憲、張
晶潔、應天平、葉行健、劉惠敏、李文安、胡承堯、張意、林莉、楊孟霖、劉
和卿、楊明明、滕立平、………、小時樣子,赫然在大銀幕上重現。可以看出
來大家都只能念書而不會演戲,因此終究沒有一人被星探相中,「双歸燕」的
跑龍套也成為唯一的一次演戲經驗。
(b) 傳說中的建中
在地緣上,建中和我的母校北一女算是相近的;在聯考和學科競賽上,她們是
不分軒輊的對手;在感覺上,她們之間又似乎存在著難以形容的異性相吸和惺
惺相惜。當年的建中,有我自己許多的小學以及初中同學,也有哥哥與他眾多
的同學。
教職員子弟班
私立初中拜九年國教,取消初中聯考制之賜,篩選學生、集中師資,有助提高
升學率,逐漸引起注意。「望子成龍」這把火也一路延燒到全臺最好的高中─
─建中。哥哥念建中時 (1971~1974 年), 17 班及18 班即是大家公認的特殊
班。當年有許多教職員向校長請託,將子弟編入好班,學校於是將所有請託人
的子弟集中在17、18 班,多餘的名額就分配給各國中考入建中時成績最優秀
的學生,如張良志、林益,再將最優秀的師資排給這兩班共享,造就這兩班三
年中均無僑生就讀之特殊現象,而且除非是後來轉念丙丁組,否則三年都待在
原班級不會被分出去。(不像低他們一屆的18
及19 班就是以桀驁不馴、不受
教出名。高一結束就被完全打散分到各班,只留下我的同學羅曉餘一路念19
班,為高一的特立獨行留下一絲記憶。)我們這一年的建中,同樣也有教職員
子弟,卻無17、18 班的待遇。車乘會老師的堅持不教補習班,使6
班的車明
道喪失許多認識女同學的機會。
紅樓學子的故事
1974 年畢業的17
班及18 班同學中還有好幾位數學天才,例如17
班的林子牧、
孫嘉蒞、高銘揚,數學考試常考滿分,如果他們三人答案一致,卻與老師的不
同,老師就以他們的答案為標準答案。這三個人之中,孫嘉蒞和林子牧還曾經
是國語實小三、四年級的同學,而孫嘉蒞和高銘揚又是南門國中二、三年級的
同學。另外,林子牧和孫嘉蒞的父親都在教育界服務,林子牧的父親林咏榮是
中興大學教授,並且曾經做過中興法商學院的院長;孫嘉蒞的父親孫寶琛是建
中英文老師,曾教過張憶里、宋嗣祥。他們三年的總成績也非常優異,除了林
子牧因三年總平均91+分以全校第一名自建中畢業,還囊括了前十名的第四名
馬學勇(18 班)、第六名陳正誠(高三轉到10
班)、第十名孫嘉蒞(17
班)。
第二名則是25 班的張景嵩,總平均89+分。大專聯考時更有17
班的陳立德以
甲組第三名成績,最高分考入台大電機系。(第一名是數學系的翟敬立、第二
名是化工系的朱一民。)而17 班善於跑步、18
班善於拔河,由噸位108
公斤
的馬培均領軍,年年冠軍,連60 公斤的江秉誠都只能以吊車尾的資格擠入僅
僅20 人之拔河班隊。據說,曾經有一次18 班未來得及報名拔河,17
班慨然讓
出自己的名頟,使18 班得以参賽,成就了18 班三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輝煌班
史。
1975 年12 班的彭蔚中是天才型的紅樓學子,以第一名畢業於南門國中,也是
當年高中聯考的狀元,接著又以第一名畢業於建中,還是1975 年大學聯考甲
組的榜眼(狀元是宋嗣祥),因為從小參加老松國小珠算隊,高中時教務處還不
時仰仗其高段珠算能力,計算全校學生成績)。整體而言,22 班的表現也算是
可圏可點,除了高三時轉到丙組6 班的蔡順隆與洪瑞隆分別以全校第三、六名
畢業之外,22 班也是建中國樂社的大本營,社長張憶里負責搞定教官拿公假
單,副社長陳開憲掌管庶務,國樂社因有優良的學長制,代代傾囊相授,一群
男孩居然把國樂玩得有聲有色,感情融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連續三年全國
比賽均二以些微差異敗給成功高中,屈居第二。由於見識過國樂社中黃信健極
高之古箏造詣,陳開憲當初怎麼也想不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進了台大才
有緣認識一女中畢業的琵琶古箏才女沈冬,仰慕之餘,決心從此攜手共組國樂
之家。另外,同屆還有一對大直國中畢業的孿生兄弟,徐和志與徐平志,二兄
弟從小長相神似,高中同時被編入10 班,據說教官檢查頭髮時,只須其中一
位頭髮剪短就過關了;老師後來不得不規定他們須穿著不同,以便區分;考試
時雖分在不同考場,答錯之處卻完全一致;最後大專聯考更是雙雙以高分應屆
考上台大醫科,繼續做同班同學。
(c) 少年十五二十時
串聯各校的0 東
我們那個年代,初中是嚴禁男女交流,交男女朋友是叛經離道,非乖學生所為
也。上了高中,男女交流豁然解禁,但仍屬非正式之往來,以周末郊遊打團體
戰為最主要活動,平日就是靠搭公車的機會。其中以0 東為最熱門的路線,因
為它行經半個台北市,包括建中、北一女、中山,放學時車子經過南海路,總
是看看有哪些人在等車,不是等著他們上車加入人擠人,就是光明正大的在車
上看,還可以評頭論足一番。以前上學為了怕遲到,只要來一班車,不管已經
滿到門口,只要司機開車門,就是往上擠。後門上不了就剪了票後前門上,不
是把車掌小姐擠到角落,就是在前門足不著地手不扶桿。在車上近距離,制服
上繡的班級名字想不看都不行,看多了也知道了好多人。而初中時復興也在0
東路線上,電力公司是個大站,我們在下一站師大上車的,常常望著車子過站
不停,要不然就停了好遠,等我們氣喘噓噓跑到時,剛好放完乘客,關門揚長
而去。後來為了避免車子過站不停,就往前走一站或根本搭回頭車到南昌街起
站上車,還可以好整以暇地坐看大家擠成一團,這也是我們K 書之餘的一種娛
樂,初中信班的楊桓就是有志一同的一份子。
救國團活動
當年抬面上最正式、最健康、最公開的交流機會就屬救國團所辦的暑期或寒假
各種活動營,舞會則是少數比較先進的同學參加的活動。上了大學,舞會具有
一對一的特性才變成頻率較高的活動。因為救國團活動是唯一公開、透過學校
報名的,它還會參考地緣、學校、男女比率,讓每一期参加學員的同質性很高、
很容易融和交流,所以一些參加過的熱門團如南北區虎嘯戰鬥營、中橫健行
隊、騎士隊、駕駛訓練營、南區跳傘訓練,均很難報名,每次結束返家,哥哥
都抱怨電話多得接不完。如果要走其它管道擠進熱門活動營,往往會落得與中
南部學校或社會人士一起,參加時舉目無親,對16、17 歲的小男生小女生而
言,是很不習慣的。
由於救國團活動報名不易,年齡又雜,哥哥林益就讀的18 班在高二時,乾脆
直接向救國團申請,自行包了一期合歡山活動營,領隊及行程均由救國團負
責,參加的學員建中25 名、北一女25
名完全自己找,排除不必要的surprise。
那趟合歡山數日遊,以建中18 班與我們這屆一勤一良復興再興靜心為主(良
班林素芳的哥哥林志旭在18 班),因為遇到颱風山路崩塌,必須在風雨中步行
攀山越嶺,結果一趟下來18 班的楊誠、林益、林志旭、馬培均、楊止一、李
世雄、林興隆、陳展宗、張良志、侯罡、丁孔浩、陳國俊、陳時超、葉啟偉、
蔡賢祥、李元、黃銘德、林旭初、馬學勇、陳炬光、吳宗德、王逸之………、
17 班的林子牧、成功的余本一、和北一女的張雅清、徐少卿、曹培珊、陳琬平、
鄧徵容、林素芳、楊德、陳文玳、陳俊茵、蘇昭英、洪千雅、李止、俞佩珍、
張家宜、宋慧玲、司徒念萱、孟莉萍、………成了跨班跨校跨屆的患難之友。
更埋下了三十二年後終成有情人之神仙眷屬甜蜜回憶之因。下圖蔡賢祥、吳宗
德、李止、黄銘德。
不被祝福的交流
同樣是患難與共,卻也有不一樣的結果,我們這屆和班也是一個值得一提的班
級,1973 年12 月31 日,她們班15
人和師大附中高一屆的20
多人結伴登台北
近郊的大屯山,可能是因為師大附中的班級是三位數流水號,並不好記,因此
沒有人記得是哪一班,甚至男生名字也幾乎沒人記得,其中只有一位馮翊昌有
人還有點印象。照片如附,看看那曾經共患難一夜的男生能否被認出來!30 多
人居然迷路,被困在山中比人還高的茅草中,天黑後大家手牽手,好不容易才
找到一塊小平地,分食僅剩的一些口糧,有人哭、有人喊冷,整晚都沒睡,度
過大年夜。次日天亮才發現山路並不遠,大夥兒趕下山直奔警察局,山下早已
鬧得人仰馬翻,家長群集,有趣的是那些全是男生家長,女生家長大概覺得太
丟臉了,當時除了謝青的父親,是以台北市警察局督察長的身份派出直昇機搜
救外,其餘均無一人露面。這事件還上了聯合報,但最讓北一女同學不平衡的
是,師大附中校長立刻請男同學吃早點壓驚,並安慰他們。而北一女校長卻把
她們集合起來訓了一頓,並每人記了一個小過。當年這件無頭公案,在30 年
後的今天經由大家的齊力刨根之下,總算找出案主是師大附中的278 班。
以下所附當年登山照片中,後排自左至右曹淑卿、易健霓、詹益源、陳美亨、
王惠暢、陳映麗、王瓊芝、吳貞貞、李美玲、李翠萍、陳惠娟、周爾珍、林素
芬、謝青、邱雅雅、郭錫欽、曹昌堯。前排自左至右林朝福、吳昇奇、魏國棟、
馮翊昌、丁曉齡、張雪芬。
事實上,和班驚天動地之舉也不只這一樁,1973 年,有一班建中同學不知如何
借到北一女制服,反穿綠制服在建中校慶時表演夏威夷草裙舞,觀眾一陣嘩
然,好死不死被應邀参加的北一女總教官撞見,把制服上的學號全部抄下來,
結果和班同學一個也沒跑掉。30 年後在大家交相尋舊中,終於有25
班的黃濟
國出來自首。根據高自芬的描述,事後黃濟國家中晾滿綠制服,相當壯觀。
還有一件哄動學校的事,和班也參了一腳,就是有一期建中青年登了數張低我
們一屆的學妹,與一名建中學生打著傘,在植物園散步的照片,另配有一張一
名北一女學生背對著鏡頭,跳躍迎向未來,那就是王紀新。王紀新因已決定移
民出國,什麼活動都有份。即便這麼多勁爆事件,他們班也有一位異數,就是
高中三年,年年課業成績拿第一,完全不受外界誘惑影響,什麼活動也沒參加
的陳秀惠。她獨衷鋼琴,練琴是她唯一的課外活動,多次贏得比賽大獎,直到
1981 年嬴得台北市成人組冠軍,才劃下比賽的句點。
(d) 一女情懷總是詩
人才濟濟的前公
我自己則在1972 年考入北一女,高一被分在公班(人稱前公,以有別於後恭),
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班,幾乎各國中成績最優秀的都在我們班,包括了延平的李
怡修(她的哥哥是當年鼎鼎大名的大專聯考狀元李世昌。她自己則是以653 分
榮登高中聯考女生榜首)、再興的鍾毓瑾、翁淑婉、復興的王文寧(她的哥哥
王友恒小學時當選小小自治市市長,也是中廣的小播音員,好是神氣,在我們
幼小的心目中,崇拜極了。)、金華的蘇君玉、及胡夕嘉(名作家母親丹扉筆
下的大貓)、謝金森、魏秋瑞、………。所以當年學校規定高一每班前五名才
有資格進樂隊的標準,六~十名是備取。對我們而言,是很吃虧的。我們班上
後來參加樂隊的有王文寧、蘇君玉、胡夕嘉、鍾毓瑾、朱琳、叢欣。童亨生、
張雪鈴、衛麗霞、王瑜璞則是高二轉進來的樂隊成員。所以樂隊的三個指揮,
延平的李怡修(總指揮)、古亭的王瑜璞、衛理的蘇韻青,有二位念過前公,
至於儀隊的四位分隊長(總隊長是再興的傅靜),陳淑芬、王禮莉、再興的徐
玫(她們家三姊妹名字分別為徐梅、徐玫、及徐莓)及陳雲紋,其中陳雲紋亦
是高一前公同學。高一時學校舉行各班才藝比賽,我們由有鬼才之稱,再興的
張吉生領軍,以播報新聞為主軸,依不同新聞不同主題編成數段話劇,有廸斯
尼(蘇君玉)的白雪公主(陳雲紋)、彼得潘(吳萌莉)、米老鼠(蔡昭玲)、
滿清的老佛爺(呂志敏)、小李子(林莉)、皇帝(叢欣)、皇后(王文寧)、珍
妃(朱琳、張磊)、大元帥(張吉生)、阿里山高山族(龐怡、王翠蓮)、印地
安人(高如玲、武海明)、墨西哥熱舞(翁淑婉、鍾亮玲)、日本盲劍客(許麗
鳳、李怡修)、北歐風情(胡夕嘉、謝金森、黃琼芳、葉漢國、陳燕貞),熱鬧
非凡,勇奪冠軍,並在1973 年6 月8 日學姊畢業典禮上表演(照片如附)。第
二名是和班高自芬編舞的「巾幗英雄」,同學個個英姿勃勃,不讓鬚眉。
後排自左至右張翠棗、楊達賢、金元春、劉素芬、胡美芳、高自芬、宋富美、蔡惠娜、
張曉萍、葉雪貞、李翠萍。前排自左至右陳俊茵、邱雅雅、王紀新、高琇瑩、陳紫雲、
林素芬、李玉玲、周爾珍。
高一前公真是個人才濟濟的班級,高二前公也不差,高二依性向分文理組,打算念理
組同學須先通過數學考試,理組從前公一直到儉班共8 班(公誠勤毅温良恭儉),因
此前公念文組同學就轉去忠、孝二班,忠、孝二班欲念理組者則轉到前公。升高三時
再細分甲(留在公班)、丙組(依序分到勤、毅二班)及放棄理組回文組者(從最後
一班書班往前分)。因此我們與更多優秀同學有了交集,其中字寫得很漂亮的謝德淳
以筆名石蕊(化學試紙?)寫了一篇標題為「公的一群」的文章,刋登在當時很受歡
迎的大華晚報上,細數高二前公各式各樣的同學,文筆流蜴、風趣傳神,讓大家讀了
都發出會心的一笑,津津樂道。(附上韓文美導師,筆名露莎,高一帶大家郊遊的照
片,這張照片有趣的是,除了任眉眉,其他包括朱琳、林慧芳、鍾亮玲、林蕙如、吳
淑娟、魏麗娟、林莉(後排自左至右)、林淑文、李冬齡、張吉生、舒蘊芝(前排自
左至右),最後沒有一個人留在前公畢業,其中一半的人後來進了台大。說到韓老師,
不得不提一下她那位很叛逆的兒子程曜,老師的典雅風範和程曜的反傳統,簡直南轅
北轍。程曜是師大附中1974 年、清大1978
年畢業,也是高中時引領我接觸重搖滾音
樂的異數。)(老師近照如附)。
高三書班
書班的柯麗貞和陳惠莉,從高一第一班忠班、高二前公、讀到高三最後一班書
班,兩人這樣的緣深,令人嘖嘖稱奇。我與書班同學早在高一時就有接觸,當
年書班擔任北一女口琴社社長的簡瑛瑛、副社長的林婷婷,還有葉莉莉都是口
琴的個中好手。談到口琴也還有點惆悵,在誤以為一把方便携帶的口琴應該不
會難學的情況下,我在高一時也加入了口琴社,口琴社成員每周六會去口琴協
會學習與練習,幾次練習下來,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又當場見識到中華口琴協
會理長的王慶勳先生,表演起來真像個老頑童,在舞台上輕快地又吹奏又蹦
跳。我在領悟到一個小小的口琴真是易學難精之後,就草草地打了退堂鼓
─
─ 唉!又是我無才無恆心的一例。
書班班長林秋琴,後來也是1979 年台大法律系考上律師執照的唯一應屆畢業
生。副班長葉達仁從小迄今都長得甜美,做事是一板一眼,也是時任圖書館館
長的導師魯竹芬老師的愛徒。同樣自公班轉到書班的還有鍾亮玲,一位在大專
聯考地理科衝鋒陷陣於複選題之中,不可思議地答對了「下列哪幾個城市位於
同緯度?」的難題,滿分而歸的台大經濟系生力軍。
美軍電台與學生之音
說到熱門音樂,高中時有一票同學住浦城街附近,如璩榮昱、冷傳琴、李簡美、
周裘琛。其中李簡美、周裘琛和我都是美軍電台的忠實聽眾,都参加儀隊,也
常常結伴搭公路局班車,只要看到李簡美,就知道快要趕不上朝會了,總是一
大早在公園路上狂奔,趕在後門關閉以前擠進學校。雖然不同班,我們卻常交
換心得,半夜躲在被窩裡偷打電話到美軍電台或正聲廣播電台點歌,並給自己
取個別名,以便把歌dedicate to 特定對象。有一次儀隊表演完,我們和沈儀
宗還結伴一探正聲電台,想硬闖進去堵DJ。更不用提我們聽藍青節目,學藍青
那個很聳的語調,笑到不行。當然我們也聽趙星任(正聲)、余光(警察)、陶
曉清(中廣)、史東(空軍)節目,後來則是聽徐凡的節目,當年史東和徐凡
都是大學生,史東的聲音好聽極了,雖然不記得其本名,但為了撰寫本文,仍
然很快地查出姓石,英文姓名Jay Stone Shih 並找出他的下落,只不知他30
年後聲音是否依舊迷人(住舊金山的同學可以告訴我,因為他在當地電視26
台主持一個常態性的政論節目China Crosstalk。)。
揮之不去的夢魘
我們那一屆北一女還有幾項很特別的,其中一項頗出名的,就是有一年全國校
際籃球比賽,北一女校隊以88 比3 慘敗於十信商工(當年的小國泰),中國時
報記者李廣淮以巨幅報導,彰顯北一女學生只會念書不會運動,那僅有的3 分
均由誠班的傅憲瑜包辦,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雌!後來才知道傅憲瑜平日就在校
外打電信女籃,剛打贏十信商工,就碰上高中女籃比賽,冤家路窄,十信商工
為報一箭之仇,盯死傅憲瑜,北一女就成了祭品,也因為被痛宰地太難看,從
此鄭璽濱校長禁止校隊再參加校際比賽。誠班是公班的姊妹班,因為老師都相
同,且是唯二的甲組班,所以兩班同學感情也很好,任何戰績,我們都與有榮
焉。我在高二時曾經參加過建中化學名師許瑞蓮的家教班,上了幾次課,依然
是不得其門而入,只好識趣地在高三時轉念丁組,無奈地揮別物理科,也依依
不捨地離開了公班。
山形旗隊
另外就是我們的山形旗隊,這件事我們心中一直不解,直到畢業28 年後參加
北一女百年校慶餐會,書班的林秋琴終於忍不住問義班的馮燕:「我一直都不
明白,為什麼妳沒有我高,卻可以參加儀隊?」,這個謎底才揭曉。以前北一
女儀隊的標準是學業成績80 分、身高160
公分以上。高一暑假開始練習數次
後,教練就依身高練習狀況編四分隊,對於傅孟均等168 公分、身材高佻的同
學就選入旗隊,但同樣對於一些拋槍拋得令人心驚膽戰的,也集中編列到旗
隊,就是掌旗官(儉班蕭慧英)後面的小嘍 .。做為護旗官,只需英挺地邁步,
不會有拋槍轉槍的機會,教練比較安心。平班的楊永鈺和我都是因此進了旗隊
(禮班的林青蓉在28 年後得知旗隊不需要練槍,好是扼腕,早知道就不需要
躲避教官的徵召了!)。馮燕絕對沒有160 公分,據說當年她們的班導師是教
官,很喜歡她,於是向教練說項:「旗隊不一定都要身高一致,變化一下,中
間最高向二側遞減的山形,是不是也不錯!?」,於是產生了我們這屆獨特的
山形旗隊(旗隊成員照片如附),與馮燕站在最邊邊相對位置的則是平班的何
竹平。
第三排自左至右:蕭慧英、朱再華、倪桂芳、張念鄉、鄭冰潔
第二排自左至右:謝滿惠、何竹平、溫慧清、柴幗芬、楊永鈺
第一排自左至右:周裘琛、劉珍芳、陳琬平、馮燕、林莉、傅孟均
演講常勝軍
提到馮燕,不得不說說她的戰績。一般人在念高中前只知道自己學校發生的
事,我們念初中時卻早就耳聞金華馮燕及再興陳大力的大名,只要是校際演講
比賽冠亞軍一定非他們莫屬,他們實力非常接近,後來演變成誰抽到後講,只
要贏前面一點點就會得到第一名。我們在高中與馮燕同學,見識到她的功力,
陳大力則是後來進了台大商學系才有機會認識,確實不同凡響。他後來與陳秀
男合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包括「瀟灑走一回」,是排行榜常勝軍。
鎩羽的一段
當年大專聯考分為甲乙丙丁四組,通常北一女都包辦乙丁組榜首,甲組榜首則
是建中的囊中物,丙組則不是建中就是志在必得的重考生掄元。到我們這屆
1975 年大專聯考,居然在乙丁組雙雙失利,乙組由光仁畢業的姜葳藉加分之
利,而擊敗孝班的沈依平取得榜首,並進入台大外文系。丁組方面,孝班的胡
夕嘉則以兩分之差將狀元拱手讓給再興的張景明,兩人皆進入台大國貿。一直
到三年後,1978 年北一女畢業的許永真,以甲組最高分考入台大資訊工程系,
才為北一女扳回一城。許永真的父親許智偉先生當時是省教育廳長,家住台
中,初中就讀台中私立懷恩中學,畢業後與數位同學自行北上参加北區聯招,
考上北一女。與台中女中失之交臂(其姊徐永聖即台中女中畢業),為此事台
中女中校長還向許智偉的夫人抱怨其將最優秀的子女拱手送給北一女。
2. 重逢的喜悅
2004 年5 月,偶然的機會聯絡上25
年沒見的大學好友沈怡忠。他剛好計劃要
從Houston 返台度假,但1978
年台大機械系畢業的同學均已失聯,我於是自
告奮勇替他聯絡,結果成功地開了一個約十人的小型reunion,見到了1975
年
鷺鷥潭一遊後闊別28 年的林穎裕(高中時非常擅長轉鉛筆,轉得坐在旁邊的
王子方注意力分散,成績因此無法達到顛峯。)及林象新。並在聯絡中巧遇我
哥哥林益建中18 班的同學徐茂濱。於是我們決定趁林益七月返台時辦一個18
班畢業30 年的同學會。首要就是找到同學,才能發通知。慶幸他們班高中時
感情很好,同學又很熱心、熱情。最重要的是他們班在台大物理系任教的高涌
泉教我使用Google 搜尋,是影響我最深遠的啓蒙老師,佐以楊誠、林志旭、
蔡賢祥(仁班蔡慧容的哥哥)提供許多線索(18 班還有一位同學劉銘華的妹妹
是愛班的劉婉華),最後成功地在7 月3 日舉行了個18 人出席的同學會。並在
後續數個月繼續尋找失聯同學,成績斐然,包括念過18 班但後來轉丙丁組同
學共74 人,已聯絡上55
人。
接下來我很自然的想到,既然能替哥哥找到那麽多男同學,為什麽不為自己的
復興同學做一點事,何況我剛因緣際會找到闊別35 年,去衛理念初高中的小
學同學熊皓,以及小學很皮的男同學馬玉琦,很興奮地想讓其他人分享。這下
工程可浩大了,整個名單包括1969 年復小畢業及1972
年復中畢業及曾經念過
但未畢業同學共506 名。所幸仍是有許多熱心同學主動提供手邊資料,結果不
但在7 月17 日辦了一個30 人参加的同學會,並在2005 年3 月底成功地聯絡
上325 位同學。由於過程中充滿了太多的正面迴響,也發現這是一件很多人都
盼望有人做,卻沒有人願意commit 大量的時間精力,自力撩落下來開始做的
事。同時更體會到主導做這件事的人,必須有下列特質(1)自信心強。臉皮
厚,不怕找錯對象、不怕碰釘子。(2)積極主動。Feel
comfortable 與陌生人
說話。整個暑假我至少和300 位這輩子從未說過話的男女同學說話,見招拆招、
交談可長可短,完全視對方的反應決定談話的深淺及熱烈程度。(3)具備鍥而
不捨、打死不退、永不放棄的精神。(4)EQ 够高。才不容易有挫折感。(5)身
段够軟,能伸能縮,掌握重點,不意氣用事,因小失大(6)天性樂觀。凡事
正面思考,不論結果是什麼都有收獲。(7)要小有知名度,才有說服力。(8)
要有relate 事物的敏感度,才能舉一反三,一石多鳥,事半功倍。(9)要對
20、30 年前的人與事記憶够好。對當事人提起他當年的美好事蹟,是打破藩籬
最有效的法門。(10)最好是女的,才能降低被聯絡同學的防範之心。(11)最
最重要的,是要能樂在其中。
復興的告一段落,碰巧收到1979 年台大經濟系畢業的毛劍文的email。提及要
返台度假,但與大學同學均未聯絡,聽說我可能有資料,問我是否可提供。我
看了一下手上資料,告訴她,她們全班140 位同學通訊錄上只有10
位左右有
email address,很難聯絡。請她給我數天時間整理。二週後他們已成功地以
email 與94 位同學聯絡上。我再乘勝追擊,把我自己1979
年台大商學系的205
位畢業生通訊錄拿出來補強到145 位,並將1979
年台大政治系的86(63)位
畢業生通訊錄也完成。目前則在進行1974 年建中10
班52(34)、17 班80(43)
位畢業生、1968 年復小畢業及1971
年復中畢業共400(150)位同學的通訊錄,
進度還不錯。當然所有的這些工作都直接或間接有助於2005 年我們這屆北一
女畢業30 年重聚,1,250(870)位同學聯絡資料的收集。也因為database 愈
來愈大,促使我毅然決然地於2005 年5 月展開1974 年及1975
年建中畢業生
通訊錄的建制,同時也順便完成了1972 年畢業之靜心、再興、衛理、光仁通
訊錄。
3. 尋舊識於知天命之年
對於四年級生,在50 歲左右時多半事業、家庭、子女教育均趨於穩定。在職
場、專業領域浸淫20 多年,較容易有一些成就或事跡被報導引述,因此也較
容易被找到,當然也較有餘力與失聯的故人聯絡。由於稍早email 及手機還不
太普及,很難保持聯繫(五年級中段班以後的就不會有此現象,他們即使顛沛
流離,仍會受惠於科技的進步,與同學保持聯絡。),而且20、30 多年沒聯絡,
懷舊的感情油然而起,對好一些小學初中畢業就負笈異國的同學而言,他這輩
子的中國同學就是這麼多了,所有的記憶都在這,能有機會再相聚交談,份外
珍惜。而且這個時候較有時間、體力、經濟基礎,做一些年輕時看來是瘋狂的
事,譬如專程飛到某個地方與老友相聚,這種現象會隨著子女進入社會愈來愈
明顯,直到certain age,大家體力漸失,同學陸續凋零,再回歸平靜。那時
就真的只能獨自咀嚼回味了。我想這是為什麼睿智的北一女學姊們選擇畢業30
年做全球性reunion。也呼籲1975
年畢業的北一女同學們,請排除萬難,讓我
們相約2005 年9 月在南加州重披綠制服,重温當年青澀無憂無慮的時光。甚
至呼籲同學們邀請妳們的伴侶一起參加。我曾經和一位同學的先生說:「這可
是難得的機會,可以一口氣看那麽多北一女學生。」他反問我為什麼認為他還
會有興趣看這麼多這個年紀的北一女學生,我沒有回答他,但是我知道,只要
很誠摯地邀請,他一定會欣然赴約!(不過,也確實有好幾位男同學說:「我
家已有一位,天天看,難道還看得不夠嗎!」。)
如何尋找失聯多年的故人、持續補足缺失資料、並保持資料的有效性
(1) 第一要務就是取得完整的畢業生名單,再加上記憶中曾同班過卻未能在
學校同時畢業的同學姓名,編列成主檔。隨著資訊收集的進度,對尚未
尋獲的同學,一目了然,方便旁人協助找尋。
(2) 參考以前的校友會所有的聯絡資料。因為四、五年以前的資料有提供
email
address 的很少,所以需以電話聯絡,一方面取得email
address
及手機號碼,一方面順便確認所有聯絡電話地址仍有效。
(3) 以Google 搜尋中文姓名。Identify
possible target(這招對教授醫生
最有效!好多次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再繼續搜尋
相關網站,必要時需藉由Contact Us,直接發email
請網站維護人協助
聯絡(這招對自行創業者最有效)。
(4) 透過其兄弟姊妹或親戚取得聯絡資料。
(5) 試打最近的畢業紀念冊上電話,有機會與其父母說上話,取得進一步聯
絡資料。
(6) Trace 其成長過程,在其周圍團體搜尋線索。
(7) 用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召其他人協助。有時好不容易取得聯絡資料,循線
找去時卻得到已離職的答覆,這時千萬不能氣餒,若不能感動其原單位
同仁幫忙聯絡,就要直搗人力資源單位,請求代查人事資料,幫忙聯絡,
姿態要很低,因為這已是唯一的線索,絕不能斷線。
(8) 指定專人統籌整理通訊錄,定期email
給所有同學最新的通訊錄,呼籲
已聯絡上的同學檢查自己聯絡資料是否仍正確,並協助尋找失聯人口,
發揮老鼠會精神,把聯絡訊息擴散出去。接下來此專人須發揮極大的耐
心及細心,才不會使有些同學的權益受損。那就是,更新主檔裡同學的
基本資料,以不同顏色標記變更部分,以便下次release 時,收到的同
學容易注意,並對照差異。同時仔細檢查被退回的email 原因何在,是
拼錯了,還是換信箱了,還是信箱該清了。這些都需儘快以電話聯絡更
正,否則等同失聯,時間久了,連電話都失效了,就真的又失聯了!
4. 感言
(1) 好多同學改名字,這真是增加尋人的困難度。男同學好一些改名是因為
役男出國不得不,女同學則是冠夫姓加英文名字,完全改頭換面。私立
學校學生在初高中時期移民出國的較多,常常是以香港、巴西、哥斯大
黎加為中繼站,熟悉英文後再轉赴美國求學。培正高中因為是香港最好
的中文學校,因此好一些同學是復小畢業後在培正繼續同學,另外一個
招收許多台灣學生的則是香港嶺南高中。由於都是父母不在身邊的小留
學生,大家感情特別好。
(2) 人生無常。建中17 班、建中18
班、復興兩屆、北一女、台大商學系、
經濟系、政治系,每一個群組都有同學早逝,令人感傷,也請大家珍重
惜福。我在2004 年7 月開始尋找復興同學時,就決定做一個不一樣的
website 來support 持續不斷的connection。我的運氣很好,居然被我
找到初中同學沈重的個人網站,和他携手合作,借他網站的一隅,我們
設計了一個空前的聯絡天地。我們在上面放了小學、初中的畢業紀念冊
(感謝陳景宗及林漢傑。)、許多同學提供的當年照片(感謝曾文毅及王
秀帷。我們小學初中時候照相機一點也不流行,多半人都生活拮据,照
相絕對是奢侈的,當然沒有底片,唯一別人照的送給大家留念的照片還
會因「西北颱」 (1963 年強烈颱風葛樂禮,1970
年的輕度颱風芙安,1972
年的強烈颱風貝蒂)水災逃難,泡水了、淹光了!所以現在再露臉的照
片,每一張都彌足珍貴,勾起無限回憶。)、對當年的記憶描述、現在的
照片、過去30 年的自述、老師們的現況、報章雜誌報導同學的轉載、重
聚的剪輯分享、當年的流行音樂及大事紀、現在reunion
的紀實及audio
tape、留言板、video
tape、age-morphing yearbook(畫今昔)、………。
我一心只想做一個從來沒有人做過、別人會有興趣閱覽的網站。十二月
七日,我的小學初中同學余紹逖告訴我,一個我一直在尋找的初中信班
同學廖文晃,己於一個多月前因肝癌過世,臨去以前他看到我的網站,
他看到了他自己小時候活潑可愛的照片,又高興又感動,我聽完己潸然
淚下。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和他講過話(因為初中男女分班),但是,他是
我的同學。我終於也為他做了一點點事,雖然我可以做的更多,卻已時
不我予。2005 年中,我找到御班的鄭愛玉,為取得email
address,我
和這位素未謀面的同學通了個電話,得知她畢業於政大經濟系,覺得份
外親切。十月中,她的一位研究所好友透過我,希望與她聯絡,我又和
她通了個電話,她非常高興接到好友的訊息,告訴我,工作太累,暫時
辭職,休息一陣再出發,並期待著十二月十一日重聚的到來。十一月中
接到御班同學通知,鄭愛玉於十一月十日因腦瘤於昏迷十數日後辭世。
She
did not make it and I lost the chance to meet her for good.
(3) 因為復興網站的成功,也讓我後來在建制建中1974 及1975 年畢業校友
通訊錄時,努力尋求外援,設立各自的網站以收輔助之效。感謝1974 年
24 班的孫台翔及1975
年22 班的黃信健鼎力協助,也要感謝北一女的曾
子瑾、廖傾移、柯麗貞、李玉玲、陳敔、李止、嵇潔如、李怡明、陳似
蓉、王曼雪、彭淳悅、任幼玲、鄭寧、312xx、木頭、respectfully
yours、………費心灌溉沈冬設立的1975
北一女部落格,使三大網站能
相繼成立並相互聯結,發揮相輔相成之功。
(4) 確實有好一些同學對使用電腦敬而遠之,這個現象在年紀愈大的畢業同
學身上愈明顯,愈難說服為了聯繫方便應設一電子信箱,開始習慣收發
電子郵件。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電子郵件的簡潔特性,對這類半生不熟
的族群相互聯繫,
心理障礙最低, 可以滿足很多人希望被kept
informed,但保持默默地參與,直到他想吭聲才露臉的自主選擇。這些
沉默的大眾,有的實在是太忙,有的是不善表達,有的則是習慣性的play
safe,對自己開口說/動筆寫的是否恰當沒把握。像我從小很要好的同
學,儉班的璩榮昱這樣熱情、敢表達、敢鬧的很少見,但也因為這樣,
她是大家的開心果,同學重逢,如果少了她,樂趣也去了一大半。在此
要特別感謝高我一屆御班的楊麗瑛學姊,沒有她的聰明機智,我們可能
到現在還無法聯絡上璩榮昱。這些都是我在艱辛漫長的尋人路途上所遇
到的貴人。
(5) 有機會見識這個社會的冷漠程度。有多少人被無聊電話騙多了,防衛心
很重。有多少人願意冒著被耍的可能,仍樂於助人。有多少人不吝鼓勵
他人。有多少人卻習慣澆人冷水,總是看到悲觀的一面。我要說,這個
社會雖然愈來愈功利、騙子愈來愈多、族群分裂愈來愈明顯,但還是很
温暖,我被徹底打敗的次數不超過5 次。尤其是在尋找復小第11
屆魏大
寧時,與他名字唯一associate 一起的是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李建中博
士,他們二人早期在土木工程上合作過但早已失聯,李院長完全不在意
我們素昧平生,不僅很認真地回應我的一通冒眛查詢電話,翻箱倒櫃找
出舊電話號碼,去電美國知魏大寧已離職,還很盡責的通知我此線索已
斷_______。就在沒輒之際,忽然收到魏大寧的email。原來李院長並沒有因為
已經回覆我,大可回歸原來二條老死不相往來的平行線,卻在明知無望
下,還是寫了一封短簡傳真到美國,希冀那幾乎不可能的事發生。結果
居然就被魏大寧以前的中國同事湊巧看見,轉遞給他。如果社會上還有
這麽多人沒有放棄我,願意幫助我,我又怎麽可以輕言放棄貢獻自己能
力呢?魏大寧是一個在我48 歲人生中從來不認識的失聯學長,「找到與
否」是否重要只在一念之間。結果他卻成了我們網站上最炫的「畫今昔」
單元之最大推手。而李建中博士也不是一般等閒人物,不但自身學養俱
佳、學術地位崇高,還有個很有名的父親及弟弟,就是前教育部次長李
模及李建復。
(6) 我的小學同班同學有54 位,尋獲41
位,其中一位男同學張憶里,上面
有五位姊姊,包括張琤、張珏、張琛,他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姊夫,尹
明潭,是大專聯考狀元。我們從小就team up 擴展交遊圈,我負責女生,
他負責男生,再交相掩護(其實都是我cover 他,還是他的交(女)友顧
問。我最記得的就是初三畢業時,幫他拿著當年流行的那種畢業留言本,
請我們班的女生一個個在上面題字簽名。只有他能夠弄到那麼多女生的
親筆留言。)。因為我們那個年代只有小學和大學是男女合班。大學時正
值情竇初開,忙著約會享受青春,小學時則是兩小無猜、發育自有先後。
有人心懷憧憬,有人則在課桌上劃出楚河漢界,越界者切八段。35 年後
和張憶里再度携手合作、聯袂出擊。男女合班的同學重聚就是會鬧,只
要女生敢鬧,男生一定奉陪,小學時不敢說的,終於逮到機會,有冤報
冤,有仇報仇,千古奇案終於有水落石出的時候,熱鬧極了!如果是純
女生班的同學相聚則是敢想、敢說、敢做,尺度大瞻,令人瞠目。純男
生班的同學相聚,當然粗枝大葉,談政治、經濟、事業,陽剛極了!事
實上,男士談最多的還是保健。女士的話題依學姊楊絢雅的結論,重點
不脫二個,upgrade 子女、downgrade
老公,最大的好處是聚會後回家,
覺得自己老公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心裡舒坦許多。重新認識我的
小學同學,對照大家小時候的表現及印象,真是一個既美好又有趣的經
驗,也發現小學時無憂無慮、相處單純,雖然當時小小心靈都有心儀的
對象,但35 年後再聚首,大家特別珍惜那份重拾的感情,都很願意為小
學同學做一些事情,是人生中最純真的男女之情。這也是push 我不畏別
人異樣眼光,多管閒事持續不斷收集同學聯絡資料的最大原動力。雖然
有時身體會很累,還是不斷地提醒自己要能保持快樂的心境,”即使生
命是一場空,也要空得很充實;縱使人生是白忙一場,也要忙得很快樂。”
希望因為我的一點付出,可以讓更多的人享有和我一樣的美好經驗。
(7) Search Engine 真是powerful,而且帶給人好多驚喜。最容易在網路上
發現的就是老同學的非凡成就,不得不承認與有榮焉。確實應驗了當年
大家以學校為榮,現在卻是學校以他們為榮!自己則很阿Q 的認為能與
這麽多菁英有關聯,是很令人得意的!各位看官不妨偶爾放緩生活步
調,用Google
search 你腦海中once a while 會浮現的中文名字,很可
能會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的驚喜。有一些同學則是難找極了,
大學同學因所學相近,又是最晚才失聯,所以尋找的難度最低。小學則
因最早分手,後來求學路子差異愈走愈大,最是難找!但一旦有所突破,
尤其是對著陌生answering machine 忐忑地留言,沒多久就收到正確回
應時,真是有成就感極了!在運用Search Engine 時最大的挑戰就是面
對一堆同名同姓時的釐清,在過程中最容易就是雞同鴨講,誤把馮京當
馬涼,笑話百出,我也因為烏龍連連、陰錯陽錯,得以認識一位從小學
到大學全在新竹同一條街唸完(竹小、竹中、新竹高中、交大)的1979
交大電工校友李祟智(與我復小復中同學同齡同名同姓)。
(8) 我在尋找老同學的過程中,最得意的就是分別替1978 年、1979 年畢業
的台大電機系找到他們失聯多年的同學馬學勇和宋嗣祥。得意的原因是
台大電機系學生個個聰明,畢業後早早就建立起聯絡網,沒有任何一個
系的通訊錄能比他們的完整。說到找同學的辛苦,對他們而言,是不可
思議的。我還是辦到了他們辦不到的事。
(9) 善意的謊言。與建中校友聯絡時,擡出班長名號,稱自己是班長的馬前
卒,助理秘書什麼的,最管用,一句話即可同時解決對方有關動機及關
係之疑慮。如1974 級10 班陳正誠、22 班杭學鳴、24
班錢為禮、1975
級6 班車明道、19
班丁達剛、20 班林欽良、22 班張憶里、………………
都是很好用的名號,打著他們的旗幟,戰無不克,也驗證這些班長當年
確實有服務同學,大部分同學三十年後什麼都忘了,卻仍對班長印象深
刻。
(10) 最短時間內完成的通訊錄 --1974 級建中丙組10
班。Google 搜尋其中
37 位之姓名,有20
位在第一頁跳出來的資料即可以確認就是我要找的
人。因為他們不是醫生,就是醫學院教授,或與醫有關。短短兩天內,
52 位同學就取得了35
位資料。我們小時候老師說的話就是聖旨。等年
紀大後,變成醫生說的話才是聖旨,因為太缺乏知識,無法也不敢和醫
生抗辯。所以平日見到醫生一定畢恭畢敬,覺得他們高高在上,不可侵
犯。詢問病情也言簡意賅,惟恐廢話太多,醫生會不耐。但在聯絡醫生
同學時,一但身份換成陳正誠的助理,馬上突破護士封鎖線,不是看診
立即中斷抽空來接電話,就是很快回我電話。我的位階迅速從升斗小民
提昇到與這些同學平起平坐,可以直呼其名,不必加頭銜!這是我找同
學中最大的享受--所有成就、頭銜都不重要,大家全部回到31
年前共處
一室時的時空,不論成就多寡,全部平起平坐,還可以吐嘈。這也讓我
在協助北一女丙組班同學尋找故舊的信心大增。
(11) 我的一位小學隔壁班同學在交大任教,他不明白我為什麼要再把小時同
學聯繫起來,因為很多人從頭到尾都沒熟過,甚至大學同班四年都不知
小時也曾同學過。他說:「妳這樣做根本是讓大家重新交新朋友。」他的
話常常在我腦中浮現,有時也會困擾我,本來熟的朋友自會聯絡,不熟
的有必要去騷擾嗎?但是後來想想,橫豎在職場或社團裡都要交新朋
友,與其漫無章法的結交新朋友,如果從幼時同伴開始,未嘗不另有一
番新奇的體驗,而且,絕對會比較快產生交往中最重要的元素--TRUST。
我很高興在過程中舊友新交,譬如誠班的廖傾移,我覺得我們有一些特
質像極了,不像的地方就是完美的互補。和她接觸了幾次,就覺得我們
真是投緣。以下是她對自己人際敏感度的描述:「跟妳一樣,我有本事
把那些表面上八桿子打不著的人連在一起。對我而言,表面上再不相干
的人,我常常是最多兩桿子就打著了!」。她描述地真傳神,跟她比,
我只能說:「她最多兩桿子就打著了的,我大概差不多三、四桿,也可
以打著啦!」還有陳敔,廖傾移說她的先生是台大電機系高我們一屆,
找到她先生就可以找到她,但卻不記得她先生名字。直到有一天我
forward 一封給建中18
班的email 給她,她指著我哥哥高中同學黃銘德
名字說:「就是他!」。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而且陳敔有絕對音感,琴
藝精湛,我們慫恿她將來出來開班授徒,教我們這些退休的女士。至於
新友初交,也同感溫馨,而且讓我對紅樓才子的文采與博學強記,眼界
大開,孫嘉蒞就是這樣的一號人物!其他還有陳台昆、劉一賜、宋國恩、
闕美卿、韋敏、何岷達、毛健、左正、劉鏞、李振榮、程學恆、儲昭敏、
盧紀楷、陳正誠、關聖意、李天祥、馮錦明、郭定、趙振中、鄭厚文、
彭錦淵、劉正宇、張潤文、姚一民、艾克遜、章朗天、胡興中、駱傳孝、
洪瑞隆、錢為禮、陳朝亮、程俊偉、陳俊宏、許夫傑、孫世偉、路國祥、
孫秉良、陳宗曉、劉思楨、張順浪、江簡富、駱榮富、吳孝寬、李宏昇、
千里尋人懷舊情-28
丁達剛、林富森、孫維新、劉明人、王國欽、戴任恭、譚澤華、虞惠忠、
李述臻、龔冠群、李繼榮………。能夠有緣認識這些原本不可能有交集
的朋友,是老天賜給我的福氣。
(12) 天助自助。在聯絡同學的過程中,對我突兀的現身,能迅速釋疑,有正
面回應的同學,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我自己則是因為接觸到
這麼多菁英份子,在極短時間內像海綿般地吸收了大家經驗的精華,得
以突破過往無法參透的性格缺陷。其中指導我最多網路迷思(myth)的就
是畢業於新竹縣北埔初中的彭錦淵教授,他證明了不劃地自限的各種可
能性,不但協助我克服許多技術困難,也激發我在服務同學方面,持續
追求達到更好的境界。
(13) 服務要從客户的角度來思考。這整個過程真是一個培養服務精神的很好
訓練。要隨時動腦思考,什麼是大家想要的?如何讓大家驚喜連連?如
何才可維持大家的新鮮感?要如何才能排除難移的障礙?有什麼創新的
方法可以使過程更有效率?如何能讓一個看似平淡的資料發揮效能串連
出無限的情誼?………………。
(14) Take
Risk。我們小時候並沒有被鼓勵take risk、循規蹈矩才是被期許
的。但在這大規模地與似熟又不熟的同學接觸中,是很需要有take
risk
的精神的,只有勇於嘗試才有可能換得更甜美的果實。
(15) 其實回首看看,找了不同groups 的這麼多同學。所代表的意義絕不是僅
僅各個groups 而已。我看到了更多的交互關係,有橫面的姻親(從劉麗
慧找到了但漢曙,從蔣篤蒂找到了陳建中)、縱面的家族關係(18 班的
郭定,是17 班雙胞胎郭聖宏與郭聖昭的堂叔。)、外人無從探知的兒時
玩伴和鄰居、更有延伸到下一代的同窗關係。何岷達找到兒時玩伴許鐵
華,張憶里找到童年鄰居陳台昆,張瑪龍聯絡上初中好友秦伊威及高中
死黨,禮班周翠蓮的另一半,詹貫一,袁良彥與新民小學同學陳明芳相
認。如何跨越族群,將這些不可能化為可能,為大家下半輩子,帶來一
些驚喜與歡樂,才是我所衷心追求的。我曾經告訴何岷達:「Knowing you
is the best reward to me.」,現在我要把這句話送給所有有緣讀到我
這篇文章的同學和學長們。相信我可以為更多的人一圓重拾舊識的心
願,雖然我不一定隸屬於他(她)們的groups,譬如光仁、靜心、大華、
再興、女師附小、國語實小、中山、景美、建中、師大附中、成功、政
大、清大、交大………………。「不具有團體歸屬的正當性」,可能是一
些人在找人過程中會有的心理障礙,卻不會是我的。不是沒有,是我能
克服,因為我一直記得孫嘉蒞勉勵我的「This
is still a seed now, and
it
needs to be nurtured. But I already can picture a tree for the
future.」。在此要特別嘉許1979
年台大經濟系徐建源的勇氣,他完全
不認識我,當我替經濟系找到他時,他是唯一一個「一知道我有找人經
驗,立刻開口請我幫他找,兒時鄰居1978 年台大商學系銀行組宋曼萍」
的同學,而且還盯催了數次。我當然不能讓他失望,只花了10 分鐘就完
成任務了!
(16) 兒女之情。2005 年5 月,聯絡上的同學總數一直停滯在750
人左右,直
到瀏覽最新一期「綠意」所登之永久會員名單時,忽然靈機一動,馬上
核對我手邊的資料,赫然發現在短短的20 位64 級會員名單中,就有4
位被我列入失聯待尋,其中還包括了目前在母校任教的黎文靜。於是我
打電話到校友會,請求提供所有曾經在校友會留過資料的64 級同學資
料,由於轉出來格式與excel 不相容,花了好多時間比對,居然一口氣
找到30 多位失聯同學。原來許多同學會與母校有接觸,是因為她們的小
孩也念北一女,有許多人在30 年前是同學,現在則都是學生家長。這份
兒女情當然也發生在小孩成長的各階段中,甚至有一些人是看了通訊錄
之後,才發現自己平日見到的學生家長,原來是自己的高中同學。同樣
的情況,像欒大瑜、魏秋瑞、蘇玫玲、盧莉玲、1976 年北一女的沈優玲、
1974 年建中18
班李承德的兒女,和我家小孩都是在台北美國學校多年
的同學,我們卻渾然不知,直到高中畢業典禮上才驚喜相認,多年失聯,
見面時更是份外的親切。
(17) 峰迴路轉、高難度的尋人任務。在我的尋人過程中,被最多人詢問下落
的就是1974 年建中畢業的廖文立。由於他的妹妹也是我們失聯的同學廖
文芫,因此我念玆在茲,特別留意有關他的資料的現身。其實早在年初
我已鎖定,只要找到來自大陸的張路加牧師,就可以找到據說在大陸傳
教的廖文立。但在找張路加牧師的過程並不順利,直到6 月接到林益再
興初中同學許夫傑的發函詢問,才再次嘗試。結果發現張牧師7 月初要
在德州講道,當然等不到7 月,立即設法找到邀請人,一通電話兩封
emails,就這樣找到1978
年台大社會系同學遍尋數年不著的廖文立。也
讓廖文立與建中國樂社的學弟重温往日輝煌時光。
(18) 校際合作的最佳典範。由於北一女有兩個甲組班,所以聰明稱職的誠班
聯絡人廖傾移在遇到瓶頸時,就想到可試試向男校求援。結果效果奇佳。
建中的倪昭陽、高文聖幫我們找到了任幼玲、吳幼如。復興的張聖得找
千里尋人懷舊情-30
到了殷尚葆。更大規模的是建中的應天平、駱傳孝、高明達層層剝絲抽
繭,為公班找到了李麗貞,也順便完成了1979 年台大數學系通訊錄。另
外建中洪瑞隆提供車明道訊息,因此找到儉班失聯的曾淑玲。中山女中
的車莎遠赴法國,協助找到輔大同班同學姬劍平,使孝班以59 位同學中
僅2 位失聯之近95%復聯率榮登各校榜首。
(19) 我在十二月初正式launch 北一女1975
年畢業生通訊錄,立刻見識到了
男女有別,北一女學生優秀的地方。所有男校都不可能有此魄力和熱情
來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工程。而女校中北一女佔了菁英中菁英的優勢,聰
明、記性好、能見度高、還有許多同學是因為另一半的曝光率高(借力
使力,更高竿!建中同學不會善用的優勢,就借我們好好發揮一下
囉!),在在都使聯繫成績不斷告捷。而且據我了解,三十年重聚事後的
資料整理,硬體技術支援方面,北一女校友也總是發揮了地下領袖的影
響力,讓當年友校男同學心甘情願地為北一女校友服務,在此一併謝謝
建中木頭對北一女部落格之拔刀相助,他對世間男女友情做了崇高的註
解,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大開眼界。也因此更堅定了我們北一女
校友絕對有能力在行有餘力時,具有寬容的心胸去協助其他友校建立同
我們一樣的優良傳統,讓更多同學在近半百時能充滿與故舊重逢之喜
悅,交換過去經驗,互勉未來。感謝建中1974 年11 班的屠世天及1975
年6 班陳開憲、22
班姚一民及王繼勳百忙中,抽空協助建中校友會,為
建中北一女年度聯合校友聚會,跨出第一步,祝福兩大校友會的携手合
作,讓以後的學弟學妹都能享受到今日大家付出的成果。
(20) 活了這麽多年,終於找到出名的方法了!現在大家想要不認識我都不
行,如果還不認識我,就太遜了!
5. 後記
「千里尋人懷舊情」原本是應北一女校友會邀稿,刊登在2004 年12 月初出版
的『綠意』。我們1975 年北一女校友30
年重聚總召集人馮燕看過後說:「妳這
篇文章有趣極了!」,我說:「我只耽心沒有多少應該看這篇文章的人,能夠有
機會看到這期的『綠意!』,因為我們這屆交會費的校友並不多!(我們還不
是因為百年校慶餐會,馮燕、張家宜(淡江新任校長)各認一桌,找我們去白
吃一頓,才在畢業28 年後首度與母校有接觸,當場交會費加入校友會,才開
始收到刊物『綠意』。)」。馮燕馬上說:「對!這樣太浪費了,應該登在2005
年6 月的那一期,讓來參加30
年重聚的我們這屆同學,每人送她一本,這樣
才有意思!」,我說:「我一直源源不斷地聯絡到新的人,也聽到新的故事,一
直有新東西想加進去,我希望能廣納更多的人與事才好。就怕到時文章會太長
了。」。馮燕說:「沒關係,到時如果文章太長,不適合校刋,我們幫妳另外出
小冊子。」。多虛榮啊!我馬上決定延後交稿日期,重新打開耳朵,繼續記載
野史。這篇文章以後可以拿來玩遊戲,譬如有多少人名被提及、有多少對夫妻
分別被提及、誰被提到最多次………………。同時也希望以此拙作,請出真正
能寫,常在報章發表文章的廖傾移、李玉玲、朱翠碧、高自芬以及許許多多的
北一女才女,甚至其他學校的學長和同學們,如陳立德、潘扶適等等共襄盛舉。
這段期間,承蒙孫嘉蒞在百忙中提筆寫序。除了感謝他的鼓勵,鎮定我一顆原
本忐忑的心,也感謝他的拔刀相助,他精湛洗鍊的文字,對我的文章做了最佳
的詮釋。雖然卻也因此突顯了我文章的平凡,但他的序文,是我心意的濃縮與
最佳的代言。我以前看不透的校際性別界線,半百之時終於突破了!
此文於2005 年4 月底原擬投稿北一女校友會期刊「綠意」,無奈總編輯要求刪
減到6,000 字以符合「綠意」在篇幅上的限制,這意味著拙文要被砍伐去三分
之二的命運。自覺心血已花而又愛難割捨,頓時感到進退兩難,而有數日坐困
愁城,經三思五想之後,毅然決定撤稿以求其全。誰知此舉竟會是失之東隅而
收之桑榆,而後得以在投入建中通訊錄的編製工作之中,為本文添加了更多寶
貴的資料。
雖然我非常希望大家能繼續饗我在”遙遠的故事”中所需的資料,但「北一女
30 年重聚專刊」截稿在即,在此不得不割捨新的故事了。這篇曾被孫嘉蒞調侃
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文」綿綿無絕期?』的集體創作,終於在今夜劃下
了休止符。
6. 誌謝
最後,要感謝愛班的王藹士同學,她是我復興中學國文恩師陳菱英老師的嫡傳
弟子,曾經在大華中學任教國文,沒有她,這篇文章抓不出主題,也不會有一
個這麼有深度的標題,看官如果覺得全篇最有學問的地方就是題目,那您就識
貨了,至於紅樓學子部分,感謝許許多多建中17、18 班學長所提供的資料及
孫嘉蒞的潤筆,它讓當年及現在都是全國高中最好的男校與女校在此找到交
集!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家的Better Half--吳人偉,他是當年復興中學第二屆信班
唯一就讀成功高中的同學,也曾身陷梅花座,被好學生魏鼎新、賴仲偉、陳作
範、邊浩團團圍住,更嚐過印寶蓉老師(也是北一女校友)粉筆K 人的滋味。
感謝他在我尋人過程中一路給我精神上的支持與包容。同時也要謝謝我的一雙
兒女,吳漢儀(Stephanie)、吳漢威(Alan),感謝他們過去一年來所展現的
獨立,讓媽媽能投入大量心力去服務同學。我告訴他們,媽媽相交滿天下,從
今以後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他們有困難,媽媽一定找得到朋友就近協助照顧
他們。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