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徽州建築
我是沒耐性看鍋碗瓢盆的東西. 我愛看大自然風景, 不愛看文化遺產的東西.
但是, 這趟, 我們看好多徽州的建築, 看到有點要反胃了. 事情是這樣的...
看過這個因是炎黃子孫、五行之土(色)、又是中國正中而得名的黃山之後, 下了黃山, 我們往宏村的方向奔去. 地陪說了很多徽州人的特性. 徽州建築都是黑白色調的, 我覺得顯現他們的嚴肅單調的特性. 屋角一貫的往上翹起, 最高境界就是採五鳳樓模樣. 以至於到了現代的建築, 雖然不再是黑白色系, 可是還是象徵性的有屋角的地方, 一定往上翹一下.
有云徽人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出商經外(或十三四歲), 往外一丟. 徽人不是出外當官, 就是從小出外學商經商. 所以有說: 徽人出門帶雨傘(故不求人), 帶一條繩子(故而做官總是"上調"), 和吃徽墨酥(故滿腹墨水). 我聽得很認真, 竟不知道地陪是在替徽墨酥做行銷的伏筆. 徽墨酥是用黑芝麻、麵粉和糖磨成粉做的點心. 初嘗很香, 又令我想起北京的綠豆糕. 但是這芝麻放過幾日, 開始出油, 就洩了底的不好吃了, 說可放兩個月, 卻是過一星期都嫌難吃.
徽人還有絕不兩做兩種行業. 絕不做蘿蔔生意, 以免落魄; 絕不做豆干生意, 裡面加了茴香, 令人想打退堂鼓的回鄉.
也因為男人出外從商或做官, 墮式房屋的高牆就是只有小窗高高掛牆上, 大門深鎖以保護老弱婦孺. 而進到大廳, 正中一個大四方天井, 好接雨水和通氣. 下有一四方低槽好接水. 大廳一式的桌椅, 兩旁瘦小的門通到後堂房間. 或左右走道, 再接別的廳堂. 房間在暗門後, 有的有樓梯上到樓上房間, 一樣的不通風陰暗.
我們看到宏村, 算是最好的保存這古老建築了, 雖然村民仍然很活躍的生活在裡面, 多以賣土產為生. 宏村的水是活水, 挨家挨戶的流過使用, 還是清澈的流著. 多是姓汪的人家.
可是我們又逛過黃山博物館、徽園, 鬥山街, 甚至無聊到逛漁梁古埠, 千篇一律的看同樣的徽式建築, 而且每況愈下的看到漁梁古埠, 已經是又髒又臭的貧民區了. 真是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