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冰,一個布農族的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一個擁有好山好水,值得接觸熟悉的部落。來到這兒不出五天,你就要愛上它的。 八月十四日 據說九二一重創了這裡,但此時看起來,它竟如此完好,如此平靜。十分讓人驚訝,部落的生命力。 他們同我們分享一些特殊的文化、習慣,例如:分肉文化。他們說,若你上山打獵,打到一隻豬,回程遇到一個人,你就要分他二分之一;再遇到一個人,再分他二分之一。十分特殊的「見者有分」。當他們分你一杯酒、一些肉,你要記得說「meomizan」,這有祝福、謝謝的意思。當你下次有東西分享時,他們也會向你祝福、致謝──m eomizan。 有集會分肉時,必定是每個人一份,不論老少。「當你出生時,你就有一份。」若集會不能到,那你拿到的將是雙倍──「人與人之間能和諧些、少些猜疑,多分些肉也不算什麼。」 部落就像個大家族。我們或許自以為精明,但在很多地方上,我們並不比他們有智慧。偶爾聽見他們以母語交談,雖然聽不懂,但總覺得他們的語言,好美。 八月十五日 十點到了教堂,有位文化工作者的部落青年,與我們分享一些甘苦談。「政府在支援硬體上倒是十分願意──要做個擋土牆什麼的,一定准。但在文化上的協助──提出什麼課程、教育,經費一定被刪得七七八八。硬體當然需要,但文化上畢竟還是不能忽略。」 下午是志願服務的時間,這也是我們此行的重點之一。我們想推廣的是「數位學習」,在全村目前已能無線上網的條件下,希望能引起他們自發性學習的欲望。 都市中的孩子對電腦、網路的熟悉恐怕是他們十分難想像的。我們教著那孩子一步步從開機到上網、連到特定網站上,登入、選課程聽。看他學會操作,超乎我們想像專注的聽著故事,真是讓我們又驚又喜,開心得不得了。 送他到了家,他還不斷的跟我們說「bye-bye」。跑進家去,一會兒又跑出來向我們揮手,看起來好快樂。 雖然我們的力量不大,但多少能為他們付出,就覺得很高興。 八月十六日 今早要去曲冰的舊部落。舊部落那裡臨著濁水溪,太陽似還未完全升起,自幾重山後透出一束束的光。路上幾個老人看到我們,很有活力的跟我們說「good morning」。聽到他們說英文,而且出自老年人口中,真讓我吃了一驚。看來他們對於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是很高的。 這兩天跟部落裡的小孩接觸,覺得他們雖然害羞,卻很熱情。跟他們來往,不只是他們在學,我們也從他們身上看到一些特質──一種活潑、自然,一種「真」。其實我們得到的,更多。 到部落的第三天,我試著在田野風光外,發掘部落文化珍貴、獨到之處。我試著漸漸走進這文化的中心,了解並且尊重。 「你們從來沒聽說哪個原住民因為吵架、衝突,就拿刀起來對決,或拿出槍來,對吧?對我們而言,這是討生活的工具。我們尊重這些獵刀、獵槍,不要以你們的價值觀來批判我們。」他們這麼同我們說過。 八月十七日 溯溪──我們此行最精采的行程之一終於登場了。逆流而上,溪水流下遇著我們的腳,濺起好高的水花。溪水往後不斷流去,有種我們雖然往前走,卻像是沒有前進的錯覺。這裡的泥很奇特,黏黏軟軟的;石頭也是扁扁平平的多,不像一般看到的石頭那樣圓。冰涼的溪水凍著腳,卻又覺得好舒服、好放鬆。 下午的工作是製作解說牌。希望先由我們住的地方(虹谷農場)開始,留下一個藍本,將來部落的人也能夠慢慢的動起來。 忙了一下午,總算做出一些成果了。我們這組幫餐廳製作牌子,在竹蓆上塗白色油漆,畫上布農族的衣飾,再用紅豆排出餐廳的布農語(Nagonagisin);餐桌也擺上一個個小小的木頭橫切片,上面寫著 A-boo(糯米椒)、A-li(竹筍)、La-moot(小米酒)、Sanav(皇宮菜)。因為是由他們說,我們記下拼音,也不很確定拼的究竟對不對。 「下次你們來,就會看到這些牌子都掛好了。」他們笑著,十分真誠地說。 八月十八日 下午舉辦一個說明會,因為台電打算在萬大水庫外,再增設一個松林分廠發電。許多村民前來參加,環保署、水利署、台電、林務局… …也都派代表來。 「你們(台電)說有在回饋,但究竟到了部落身上沒有?如果你們更早拿出你們的誠意來溝通,今天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誤會了。」 也許吧,不管是台電與村民、政府與居民,彼此都溝通太少,了解不夠深。 晚上有個小型的晚會,十多個村民有空,願意來演唱。也因此,我們聽到了十分難得、十分有名的布農族八音合唱。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音樂。他們的聲音如此嘹亮、寬闊、和諧,雖然不懂布農語的歌詞,仍不由自主被感動。 「布農族十分講究團隊合作,個人主義並不興盛。分開時的單音不好聽,但一起合唱時就真的很棒。我們的合唱是沒有樂譜的。我們尊重每個人的聲音、每個key,唱歌時自己去感覺、去加入整個團體。布農族裡沒有一個人是五音不全的。」 八月十九日 這六天在曲冰吃好睡好,每一餐都是豐盛美味。而終於在今天,我們要去虹谷的有機農場參觀。 「一個有機的農田,你去觀察,它是充滿生命的。」 田邊兩、三隻小雨蛙正跳躍著。撿幾片高麗菜葉來聞,果然有股淡淡香味。 「這邊除草都是用砍的,長了再砍。有草的地方,就算連續十天不下雨,地還是溼的。如果一連下了好幾天雨,這些草也可以幫我的植物分擔水分。農田裡的植物本身是共存共榮的,你把草都弄掉了,蟲肚子餓也就只能吃植物了。其實做有機沒有真的賺很多錢,尤其是剛轉有機時也是賠本在做。這片土地其實也不是我的,以後我們的子子孫孫都還要用。有機對大地比較好,因此我想還是要堅持,要做下去。」 「環保」二字,果然不只是說一說,寫在紙上而已。聽到這樣的觀念,真的很感動。 晚上七點,我們的惜別晚會正式開始。有不少部落的小孩都來參加。 全班表演兩個節目,唱校歌及DoReMi、一起跳街舞般的課間操。此外還有帶動唱、超級比一比。整個晚會大家都很開心,熱熱鬧鬧的。 最後的心得分享,大家圍坐成一個小圓圈,傳遞著一點燭光。 「我想真的是我們從偏遠地區來,而不是我們來到偏遠的地方。這裡的人都好快樂、好滿足。我們學到的,遠多於我們付出的。在這邊每一天都過得很精采、很充實。」 「當初來時,想說都在台灣,應該不會差很多,哪知道……真的差很多。這邊的小朋友都好可愛,讓人好捨不得離開,好捨不得……」 「關懷從了解開始。願意踏出這一步的,都值得肯定。一直在想我們究竟能為他們做什麼?他們究竟需要什麼?等哪天我們更有力量了,今天在我們心中種下的種子,一定能結出甜美的果實。」 當我們離開的那一刻,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八月二十日 一早起來,收拾行李,在曲冰一個星期的旅程即將結束。 大家把握這最後的時間拍照留念,珍惜「離家」前的每一分每一秒 ──虹谷農場也叫「我們的家」。原來我們離開這裡才是旅程,是遊子。 他們好像說過:「遇到別人,要問他的孩子怎麼了,都是說『我們的孩子怎麼了?』、『我們的家裡最近好嗎?』但不會因為如此,就不尊重個人的財產。我們就是一個大家庭。」 「我們的家」,在我們走的那一刻,就等著我們回來,回到我們的家。 一路坐著車,昏昏欲睡。我們又回到台北,混濁的天空下,好像只能把心藏起來。曲冰跟台北怎麼能同時存在台灣?──但我只想盡快再回到家,我們的家。 (後記:北一女第一屆的人文社會資優班能夠留下這個特別的足跡,特別感謝主辦這次活動的盧志山爸爸、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先生、虹谷農場主人廖金祥先生,以及每一位願意上山走進曲冰的教授。沒有你們,就沒有這個精采豐富的營隊。) 人文資優班知識關懷並重 江昭青/專題報導2005.09.19 中國時報 「心中有別人,生命更美好」,建中、北一女、中山女中3校,去年起打破資優班僅為數理等自然科強者而設的傳統,首創「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由大學教授帶領高中生深入較高境界的人文社會科學殿堂,以經典導讀開拓其閱讀能力與品味。北一女今年暑假還把教室拉到偏遠部落,在付出關懷的行動中探索生命價值。 這些學生未必因此獲得更佳的升學機會,但精緻的淬鍊過程激起他們對人文知識的熱情,老師也期待能培育出「心中有別人」的資優生、未來的通才。 三所高中 打破傳統 中山女中校長丁亞雯最早倡議設立人文資優班,獲台北市教育局支持。她表示,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已借調國科會人文處長)和她連絡、再加入建中,去年起共同辦理人文資優班課程。人文素養是指把學到的知識、價值及態度內化為人格的過程。 該班由多位台大教授規畫學術性課程,分心理學、文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等8大領域,請台大教授到中山女中授課。 去年上學期課程主軸「人文社會科學導論」,下學期經典導讀。上課方式之一是討論,台大教授鄭毓瑜在文學課中介紹抒情詩,由西方哲學家卡西勒的著作「人文科學的邏輯」談起,到楊牧的「霜夜作」結束。1位學生的心得是:「鄭老師讓我體會到山水的另一個境界,了解原來山水自有其選擇情緒的權利。」 人文關懷當然也很重要。丁亞雯說,去年寒假該班舉辦「台灣行腳」活動,前往南台灣訪查南鯤鯓等多處古蹟,並把所見所思集結成書。「人文」班不能只看短期成績,相信幾年後台灣能出現傑出的人文人才。 「在愛人之前,要先學會被拋棄」,另一個場景在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海拔1000多公尺的曲冰部落,學者正意味深長地敘述什麼是「愛」。這是北一女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今年暑期的營隊活動,跳脫文史教材,在布農族的文化氛圍中探索生命與自我,也關懷原鄉。 北一女中人文資優班導師單兆榮表示,活動請中山等多所大學教授在山上講述建築、宗教與社會脈動等課程,訪問當地耆老、參觀當地文化遺跡等。學生們念故事給當地小朋友聽,也教小朋友無線上網,過了非常充實的1周。 走出戶外 學會關懷 北一女人文資優班學生時嘉辰、黃郁喬說,以前常有疑問:「為何原住民升學可加分?」上山後才知道,原住民部落資源很少,大人多半外出工作,小朋友很寂寞,當他們念故事書給小朋友聽時,每個小朋友都高興極了。 身處如此環境,學生體會深刻。盧宛均很驚訝部落耆老對自我文化的認同及對各民族的包容;參觀九二一後重建的萬豐國小與桃米社區後,她領悟到炙熱與剛強的生命傳承儀式,感動至深。 數理資優班學生可藉許多科學競賽擠進名校,人文資優班則無此類機會,學生是否擔心無關升學的活動太多,不利大考?學生都說,課程內容極有趣,不擔心影響功課。 想到別人 生命更美 單兆榮說,自然科學常強調的是絕對的真理,人文社會科學重視的是相對的真理,人的價值也是相對比較之下才能論斷其重要性。活動的基本宗旨是,提醒資優生:心中有別人。 陳東升感嘆,自大學升學方式改變後,社會組學生更受擠壓,許多優秀學生不願選社會組,他擔心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將更凋零,嚴重影響社會發展。非常高興看到中山女中率先成立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更願加以協助。 他說,年輕孩子並不缺乏對知識的熱情,這種熱情應提前在高中被召喚出來,讀大學後,「外務」太多。當高中生讀著人類學的經典「禮物」、心理學名著「超越自由與尊嚴」時,教授們也感受到學生發現新知識的喜悅,相信人文社會科學的優秀種子已在萌芽,很快就會茁壯。 約商(北一女中二年忠班)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6/01/07 10:57 PM 回應